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二刊”“关注”我们。欢迎指导,期待赐稿,体裁不限。小说、散文、诗歌、评论、言论、随笔、特写、回忆录,等等,都欢迎。诉说灵魂情感,传播社会万象,品论人生得失,关注百姓喜乐,倡导原创,感谢转发分享。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赐稿邮箱:jstjtx@163.com。
近期,亦师亦友陶建幸赠送我一本诗集《辛丑记诗》,是一本有南方文化出版社出版,上海知青诗社社长高云凌主编,选取知青诗社会员们的诗词合集。知青特指是从1968年代开始一直到1978年代末期,自愿从城市到农村和农垦兵团参加务农或建设保卫边疆的年轻人。知青是中国特殊年代诞生的一群人。我认为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估计再也找不到这样一群人了,他(她)们与这个国家一起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他们经历了各种磨难、参与了各种运动,儿童时代的饥饿、少年时代“被罢课”、青年时代“被下乡”,还有不少中年时代“被下岗”,为国家、为儿女、为家庭忙活了大半辈。他们推动了时代的剧变,也被时代所改变。他们集体将生命最黄金的几十年,化成了国家及儿女发展所最需要的土壤。但同时也造就了这群人坚韧、乐观、守时的精神,以及全能的动手能力!中国的知青,是全世界公认的最强的一群人,以前没有,以后估计也不会有。那是时代造就的,这一群人,值得全世界珍惜。中国的知青,即使退休后也在向全世界展示他们丰富的人生!我是1969年出生在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毛集公社何台大队第一生产队(现为淮南市毛集实验区何台行政村第一组)的人,生产队的土地附近就是东风湖一号农场,二号农场,三号农场的土地。巧合的是东风湖一号农场和三号农场部分领导是我家亲戚,父母亲带我去过那里吃过午饭。当时农场的青年都穿军装,住集体宿舍,一排排有很多。农场的收种都是机械化,他们有红色的东方红拖拉机,播种机,绿色汽车。我们看着心里都羡慕,因为生产队只有耕牛,还要我们放牛和拔草。在1982年读四年级放暑假的时候,淮河水泛滥成灾后,我和哥哥迁居到凤台县桂集乡颜王大队庙李庄三组后,来回都要经过东风湖几个农场的主干道,偶然也到农场亲戚家喝喝茶,发现农场的人已经在逐步减少,原来那些穿军装的年青人就是知青,他们逐步回到自己的家乡城市去了……1992年我离开家乡安徽到上海城市务工。1997年7月1日,我和家人从上海杨浦区江浦路和控江路口的小区,搬到虹口区提篮桥(现在改为北外滩)街道业广里小区,即唐山路685弄119号后门二层前楼居住23年。住在一层楼的邻居上海本地人王师傅家,就有一个儿子是知青,在我家乡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东风湖农场工作几年,这位知青的儿子早已回到上海成家立业,而他自己却再也没有回到上海,因为他后来成为安徽省铜陵市市委干部,不幸劳累过度英年早逝,令人遗憾!我对知青们的内心世界本来不大了解,看过关于知青的小说,电影,电视,才了解的。现在我看了这本知青诗社会员们的诗集《辛丑记诗》,才发现知青们即使退休了,心里也没有抱怨过去的痕迹,诗词里都充满对昔日的美好记忆,对自然的赞美,对祖国繁荣昌盛感到快乐。今天的盛世有他们奋斗过的身影,他们青春无悔,值得我们敬仰!
李国富,校名李怀富,笔名山林。1969年1月出生于淮南市凤台县毛集镇何台行政村第一生产队,1982年迁居桂集镇颜王社区庙李庄,1992年到上海,现在上海市徐汇区梅陇文化馆工作。爱好文学,文体多样,作品多发表在《黄河文创》《羽墨飘香》《淮南作家》《诗意八公山》《温馨微语》《远方诗歌文化传媒》《桃花源文轩》《诗词阁楼》《美篇》《和讯博客》《中国博客》《文学笔友网》等网络媒体平台。出版《走过的路 经历过的世博永存的记忆》图片和散文集;组诗、散文、诗词先后发表《中国诗词传世经典》《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新世纪文学》《中国新世纪文学》《抗疫诗存》等书刊;短篇小说《沉浮》《打工仔的爱情》发表美国《华新社华尔街报》,还有部分作品入选《中华诗词大典》。上海文艺出版社读者俱乐部终身会员。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二刊”
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温馨微语二刊”
李国富:诗四首
李国富:诗六首
李国富:老同学(小说连载八)
李国富:老同学(小说连载之七)
李国富:老同学(小说连载之六)
李国富:老同学(小说连载之五)
李国富:下班之后
李国富:老同学(小说连载之四)
李国富:写给孩子的话
李国富:老同学(小说连载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