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父不进子房”,下半句更值得深思,可惜十人九不知
提起礼仪这件事,想必古人更有发言权,我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因此那时候的人们对于各种礼数也是十分讲究的。什么男女有别呀,君臣之间的礼仪呀,或者是与长辈之间交往的礼数,都有不同的细节划分。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聊一聊古人们的那些礼数。事实上,与其称之为礼数,倒不如称之为人们的生活观念。
古人们有句话说得好:“父不入子房”,也许这句话对于大家来说显得有点陌生,但是从字面意思上看还是比较好理解的。讲的就是做父亲的,不要轻易的进入孩子的房间。
古代是一个十分保守的历史阶段,那时候的家长们就已经萌生出了尊重子女隐私的观念,毕竟每个人都有各自心里的小想法,或者是不想被他人知道的小秘密,家长们也不想破坏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因此那时候的古人在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上,十分注意方式方法。这既是尊重子女的体现,同时也是父母自身修养的外在表现。
“官不入民宅”。同样是从表面的意思上看,这句话指的就是做官的人不要轻易的进入老百姓的住宅。而这背后的哲理却引人深思,它究竟又有哪些深意呢?小编在这里就不和大家卖关子了。
喜欢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做官的人就好比是船,而老百姓就好比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简单点说的话就是,老百姓对于做官的人来说起着基础的根基作用,因此那时候做官的人如果能够深得民心的话,那么他的仕途也必定是一路顺畅的。
除此之外,我国的古代是十分讲究等级制度的,官民之间永远都有一道过不去的鸿沟,倘若做官的人真的有一天进入了老百姓的家中,首先会令老百姓产生不自在的感觉,除此之外也会使老百姓觉得自己是不是做了某些错事,才会引来当官人的围堵?
不过老百姓的想法也是合理的,毕竟自己生活的好好的,平白无故的为什么会有官员来造访呢?因此久而久之,官员们也理解了老百姓的心思,便不再轻易的去老百姓家中。说起老百姓与官员之间的关系,那可有的聊了。毕竟那时候的朝廷都是戒备森严的,老百姓也不可能凭借自己的本事进入朝廷。
虽然说后来实行了科举制度,但是寒门子弟进入朝廷依旧是少数,处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也是尝遍了生活的辛酸。在日常的生活中,他们既要担心自己的庄稼,同时也有担心有官兵来自家找事,因此想要打破官民之间的隔阂,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事实上,不只是在古代,就哪怕是在如今高度发展的现代,也会有一大批老百姓见到官员就四处躲,因为在他们的心里会有一种自卑的感觉。就算是到了面对面的不得已情况,老百姓大多都会表现出点头哈腰的样子,因此官民之间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不平衡的。
现在看古人总结出的这句俗语,的确是一针见血啊!官不住民宅的说法依旧具有现实意义,怎么样?你是否认同古人说的这句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