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作者阿炳:前途光明的小天师,却为何选择了鸦片和妓院?

1902年的一天,道教正一盟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巡游来到了江苏无锡,当地的正一盟雷尊殿道观自然要负责接待工作,当家道士华清和更是鞍前马后的照顾大天师的起居生活。

在此期间,一位不到十岁,且是华清和“爱徒”的小道士引起了大天师的注意,许是看起乖巧懂事,作为正一盟掌教张恩溥为其赐名华彦钧。

能够得到龙虎山大天师的青睐,对于一个正一盟道士来说,毫无疑问是一种无上荣耀,于是在此后的数年间,已经名为华彦钧的小道士发奋努力,不但能够将道教礼乐中的二胡、琵琶和笛子等乐器熟练掌握,还能够参与主持各类道教咏经、拜忏等活动,因此获得了“小天师”的雅号。

如果故事继续按照原有的轨迹发展下去,华彦钧或许便会继承师傅的衣钵,成为正一盟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从此过上安逸的生活,但故事远比我们想象的曲折多变。

当几十年后龙虎山大天师张恩溥跟随某人远去宝岛的时候,当初被他赐名的小天师却即将走到人生的尽头,而他留给后人的并非身为道士的飘逸形象,而是半世悲惨心酸,与无数凝聚不屈精神的乐声,其中一首《二泉映月》更是流传至今,成为传统音乐中的经典。

没错,故事中这位小天师便是瞎子阿炳……

民国版的虚竹子

阿炳是华彦钧乳名,在中国古代,一个人的乳名是父母至亲才能叫的,如果外人用这个名字称呼自己,便和骂人差不多了,带有极强的侮辱性,那么华彦钧的乳名为何却成了世人对他的简称了呢?

这还要从华彦钧的身世说起,原来他的母亲是一位独居多年的寡妇,与外人有染才有了他,于是在华彦钧还未出生的时候,周围邻居便开始对这位不守妇道的母亲指指点点,有的甚至直接恶语嘲弄。

所以在华彦钧出生后不久,他的母亲便因为周遭的风潮热风郁郁成疾撒手人寰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华彦钧孤苦无依,于是才被无锡当地的雷尊殿道观收留,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小道士。

不过现实故事的真相远比小说狗血得多,原来在华彦钧师傅华清和弥留之际,向包华彦钧坦白自己其实是便是他的生父,只因为顾及审计的身份和地位,而不得不明哲保身,任由华彦钧的母亲一人承担所有世俗的唾骂和冷箭。

或许在很多人印象中,道士似乎也是可以结婚生子的,事实也的确如此,正一派对大部分道士并没有太过严苛的清规戒律,不但饮食相对(和尚)更自由,个人问题上也是相对宽松的,这部分正一派道士也因此被称为火居道士。

但与此同时,正一派还有一类道士是必须遵守较为严苛的清规戒律的,这些人一般都是驻守各地的当家道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派掌门(地方性的),前文提到的正一盟雷尊殿掌门华清和便是这样的身份。

母亲是不守妇道的寡妇,父亲则是违背道义的负心汉,当将要到到弱冠之年的华彦钧得知这样的真相后,原本正常的生活突然变得苍白无趣,以至于面对雷尊殿掌门这样的位置,也提不起半点兴趣。

不知道是否是受到阿炳悲惨身世的启发,在十多年后的1963年,一位在香港为自己创办的《明报》撰稿的文人,在一部名为《天龙八部》的小说中杜撰了一个和阿炳命运相似人物——虚竹子。

同样是一派掌门,却带头触犯了清规戒律,

同样是私生子,生母成为万人唾骂的对象,

同样是和生父朝夕相伴,却直到生离死别时才知道真相。

所不同的是阿炳没有虚竹子那样的盖世武功,成就美名的同时抱得美人归,残酷生活留给他的,只有一把曲调凄美的二胡。

不一样的道士下山

在很多人印象里,中国古代的道士似乎总和捉鬼降妖、飞檐走壁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这些都是被网络上的小说误导了的结果。

道士们信奉的道教是中国本土演化出来的传统宗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所以道士们在很长一段时间中,一直扮演着文化传承者的角色。

在此期间,道教还诞生出过很多惊才绝艳的历史名人,比如我们熟悉的书圣王羲之便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天师道世家,其先祖王子晋寻仙问道的故事更是被记录在了《道经》中。后人以此为依据,认为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飘逸潇洒,与道家思想以及道教画符时讲究的形意结合,一气呵成有很大关系。

除了书法艺术,道教在传统音乐的传承上也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一些宗教祭祀,丧葬礼仪上,道士们的吹拉弹唱为传统音乐的传承提供了经济土壤。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便会理解为何原本是道士的华彦钧,在十多年的山上修行中,非但没有学会什么像样的武功,反而成了一个熟练掌握各种传统乐器的“音乐人”,因为这实际上便是道士们的谋生手段。

但在民国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老百姓连一个安稳日子都过不上,自然很难有闲钱去上山烧香,或是请道士下山做法事, 经济收入的急剧减少让刚刚接手道观不久后的华彦钧十分为难,加上得知自己身世后的自卑无助。原本是翩翩少年的他,竟然开始吸上了大烟,并开始流连于风月场所。

我们不难理解他这么做的目的,无外乎是精神上的自我麻醉与逃避。

但逃避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果不其然,在亲生父亲去世后不久,华彦钧便将道观变卖,还债的还债,余下的便和师兄弟分了各奔前程。相较于电影《道士下山》中的豪情壮志与盖世武功,阿炳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

民国版的道士下山,既不光彩,也不帅气,有的只是满心的无奈。

阿炳与《二泉映月》

年纪轻轻便沾染鸦片的阿炳,很快便将手里所剩不多的钱花个干净,同时又因为常去妓院而患上了性病,因为无钱医治直接导致右眼失明(见注释1),左眼也视力模糊(不久后也瞎了),从此他彻底告别了年轻时的风流倜傥的样貌,开始以一个带着墨镜提着一把旧二胡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那么为何阿炳要自甘堕落呢?这或许可以从他凄惨的身世中找到答案。

前文说过阿炳的母亲原本是个寡妇,生父在他出生前后都未曾露面,所以从他降生那一刻起,在周围人眼里阿炳就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甚至被周围人厌恶的私生子。

从小便在一片鄙夷眼光中长大的他自然是十分自卑的,这也解释了为何在进入道观后,阿炳会付出远超常人的勤奋去学习礼仪和乐器,因为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原本他做的很好了,并获得了小天师的美誉。

但在阿炳得知养育他多年的师傅其实就是自己生父的时候,我相信他的内心是崩溃的。自己最感恩的人原来就是一手造成自己悲惨命运的始作俑者,是自己内心中最恨的那一个人,两相叠加,任谁都会怀疑自己是存在就是一个错误,所以阿炳开始自甘堕落,不但终日以鸦片为伴,还开始逛起了妓院。

面对苦难,逃避不是办法,许是骨子里不服输的意志最终战胜了堕落的情绪,阿炳终于觉醒了,虽然此时他已经人到中年,且还是个瞎子,却不妨碍他用手中的琴弦控诉对封建礼教的愤恨,于是那一曲《二胡映月》在万籁俱寂的夜里悠扬响起,在表达对世俗的控诉同时,又慰藉那些和自己有着相似命运的苦难之人。

有意思的是,最后陪伴阿炳走完后半生的恰好也是位寡妇,这不禁让人让人怀疑,此时饱经风霜的阿炳或许已经宽恕的自己的父亲,理解了他想见却迟迟不相认的苦衷,同时也不再被封建礼教所束缚,进而开始大胆的追求自己的幸福。

此时此刻,我们或许应该再次用那个并不被世人熟知的名字称呼他——华彦钧。

1950年12月12日,华彦钧因为肺病加重医治无效死亡,上苍最终还是选择了眷顾一下这位小天师,在他临终前的几个月时间,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特地用专业设备录制了他数百首乐曲中的精华,其中便包括被后人所熟知的那首十分经典的《二泉映月》。

2021.1.9(午后)

注释1:淋病(性病之一)严重的会引发眼部疾病,比如角膜炎,结膜炎等,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造成失明(信息来自医学专业网站)。

参考资料:

《中国民国史·人物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