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周末贤谈】:谈谈中国足球“恐韩症”症结
开启人才教育的新视野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薛说人才
二十年前,我还是比较喜欢看足球比赛的,尽管中国足球水平不高,但凡是中国足球比赛,我只要有闲暇,总会抽出时间看比赛的电视转播。但曾几何时,在不经意间我逐渐失去了对中国足球的兴趣,因为十几年中国足球竟然基本上没有什么长进,甚至还患什么“恐韩症”,你说丢人不丢人!说句心里话,中国足球:想说爱你不容易!
据报道,从1978年12月17日曼谷亚运会中国队与韩国队交锋开始,曾经遇韩连续30年不胜。即使在2008年2月17日的东亚足球锦标赛揭幕战上,中国足球队迎战韩国队,恰逢对手“英超三剑客”朴智星、薛琦铉和李荣杓缺阵,中国足球队也依然没有能够取得胜利。
我们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但是,我们也不能总是在虚幻的“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自慰中麻醉自己!诚然,对于所谓的“恐韩症”,中国足球队的领队和教练们也曾经费尽心机,试图对队员们进行心理疏导,但为什么收效甚微呢?究其原因,也许是根本没有把好脉,没有发现问题的关键。笔者以为,中国足球队之所以徘徊不前,甚至产生“恐韩症”,主要有如下几点原因:
第一,从管理队伍到足球队员普遍缺乏文化底蕴。优秀的队员应该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而绝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社会形象。然而,中国队员在素质教育方面,从小就忽视了文化底蕴的锤炼,既影响了智商的协调发展,也制约了情商的和谐发展,当然也就没有智商与情商的和谐统一,客观上给人们留下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社会形象。而事实上,这样的队员也很难取得突出的成就。一个队员如果缺乏事业心,缺乏顽强的意志,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没有激情和拼搏精神,就很难激发自身的生命潜能。由此出发,可以反思我国足球队员的培养过程,显而易见,队员的成长轨迹没有体现出科学的发展观。
由于缺乏文化底蕴,有些队员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缺乏自知之明,胜骄败馁,以前竟然还有“逢强不弱,遇弱不强”的自我认知,简直是无知之极。至于战略决策等,对于队员简直是天方夜谭,根本谈不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以柔克刚等战略素养。
第二,从管理队伍到足球队员普遍缺乏体育精神。大凡队员,都应该具备基本的体育精神。所谓体育精神,就是要求队员对体育的热爱、酷爱达到忘我的境界,进而把体育看作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和生命的升华。也就是说,不要把体育比赛仅仅看作是胜负之争,更应该看作是智慧与体能、技巧的完美统一与融合,是生命潜能的开发,也是促进人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三,队员缺乏足球艺术。足球比赛需要队员掌握高超的足球艺术。具体而言,对于队员个体而言,应该掌握足球的运球、传球和破门的技巧;对于足球队而言,则应该掌握队员之间的配合,注重团队的合力效应,追求1+1﹥2的效果,而不是散兵游勇。在足球艺术方面,中国足球要进一步增强战略意识,比如说,进攻时必须克服既定的思维定势,既要全面开花,分散对方的注意力,又要实行重点突破,扼住对方的咽喉;防守时,必须实施“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千万不要玩“诱敌深入”的游戏。在战争史上,当敌强我弱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诱敌深入,实施游击战略,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而足球比赛,必须力拼中场,守住中场,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因为“中场”是战略转换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关节点。从战术上讲,对于对方的球星,不妨可以采取专人“死盯”的方式,只要一过中场,就寸步不离地缠住对方,切断其接球和传球的线路,把对方球星的作用限制在最低的范围。
基于此,中国足球要有根本的突破,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足球官员、教练和领队的领导水平;其次,全面提高队员的文化素养,激励队员的体育精神,把勤学苦练与科学训练结合起来。当队员具有超强的速度和耐力的时候,当队员把足球比赛变为足球艺术的时候,也就是中国足球的超越之日。此外,要克服“恐韩症”,中国足球队也应该首先反思自己存在的严重不足;其次,学习韩国足球队的优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足球,是真正的脚下工夫,尤其需要队员扎实,再扎实……
责任编辑:张涛
好 书 推 荐
简 介
薛永武《审美与人才开发》一书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人才强国战略出版工程出版物,由中组部归属的国家级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出版。
该书是人才美学的代表作。作者运用了哲学、社会学、人才学、美学、文化学、教育学、现代仿生学、脑科学、思维科学、价值论哲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与成才、对于家庭和各类学校教育,提供审美的视角和方法,通过审美全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人才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全面开发;对于国家人才战略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而言,拙著对于全社会克服金钱和权力对人性的异化,引领人生超越平庸,走出人生迷途,促进全社会的人才开发,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