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里的陶虹,以爱之名的暴力沟通,让我和孩子两败俱伤

近日,由海清、黄磊、陶虹、沙溢等人主演的电视剧《小欢喜》将亲子教育问题的论辩再一次推向高潮。剧中的三个家庭各有各的喜怒哀乐,但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父母与孩子无法顺利沟通。

拿英子家来说,之所以会出现“女儿不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母亲不明白女儿的真实想法”的畸形现象,究其根本,是因为沟通双方出现了巨大的断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沟通是一种双向的、有来有去的行为,这一点在亲子关系中尤为重要。“和孩子说话”不等于“会说孩子的话”,在亲子交流中存在许多常见的沟通误区。

亲子间常见的沟通误区:

“和孩子说话”≠“会说孩子的话”

误区一:言传多于身教

继“丧偶式育儿”后,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育儿现象:“口头式”的云育儿,即全部教育只在口头上完成,能用一句话概括的绝不用两句话解释。“言必信”有了,“行必果”却消失的无影无踪。

于是,父母不再是严格意义上孩子的“第一任导师”,孩子们无奈之下也不再看着父母的背影学习,而是选择闭上眼睛、停下脚步、竖起耳朵听父母说的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人云:“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孩子大脑的镜像神经元决定了宝宝主要的学习是靠模仿,主要的经验来自于和成人环境的互动。如果父母只一味地重视“言传”而忽视“身教”,那么孩子势必会陷入“听过却不懂”的盲区。

误区二:评价多于描述

所谓“评价多于描述”是指父母用下定论的方式剥夺了孩子自己的思考过程。比如,小孩见到一只小仓鼠说好可爱啊,但妈妈就很听不惯孩子的评价,说:“一只老鼠有什么好看的,臭烘烘的全是细菌。还不如看看小猫。”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就是典型的评价多于描述,究其原因就在于家长不认可孩子的行为,对一切事物都有一个既定标签。只允许自己武断的发表见解,却拒绝主动帮助孩子拓展思维。

误区三:“暴力”多于倾听

倾听是沟通的前提,高质量的倾听能为沟通创造绝佳的背景条件。在面对孩子的倾诉时,许多父母却选择用“暴力”来回应。这里的暴力并非指体罚,而是精神的虐待。不听、听了不回应、敷衍回答......这些都属于倾听者的暴力行为。当孩子发现和父母多次沟通无效后,会极度打消沟通积极性,沟通欲望和频率都会随之降低。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当孩子一次次沟通无果不再和父母主动沟通后,父母反倒开始抱怨“自家孩子不爱说话”“有事都憋在心里”。说者有心,听者也要有心,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己从父母身上得不到良好的沟通反馈。

暴力沟通,敷衍的不只是孩子的一句话,更是孩子想要得到关注和尊重的心。亲子关系因暴力沟通而变得不和谐,继而进入沟通无效的恶性循环之中。

误区背后的深层原因

沟通是一种双向行为,作为把握主权的父母,我们是否反省过自身的问题呢?根据亲妈的观察来看,其实这些误区的背后原因皆有迹可循。
原因一:家长的语言只是个人情绪的“外溢”。

孩子只要一哭,99%的家长会哄孩子“不哭不哭”,其实这些语言对安抚孩子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是家长们缓解自身焦虑的“自说自话”。父母们常说的“快点快点”“没事儿”等语言也是同样的道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之所以会说那么多废话,是因为我们个人的情绪需要得到适当的发泄。明知道孩子做事情需要30分钟,我们却忍不住再三催促。催过之后孩子的速度加快了吗?并没有,反而更加手忙脚乱。家长们瞻前顾后、思虑良多,却往往忽视了孩子们自身行为的秩序性。
原因二:家长不能真正认同孩子的行为,对孩子抱有固执的成见。
成见是人们心中的一座大山,对于很多事情,我们固守成规。在传统观念中,男孩子就应该勇敢,女孩子就应该干干净净,好孩子就应该聪明懂事,小孩子就应该开心快乐......当孩子问起为什么,家长会以一句“没有为什么,就是这样”来进行粗陋的搪塞。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所以会出现“评价多于描述”,是因为家长们对孩子信任不够。父母们打心眼里就看不上自家孩子,觉得孩子浑身上下全是毛病,所以才会不认可孩子所做的一切。
原因三:家长误以为通过打压行为可以对孩子形成约束。
许多孩子在学习中都存在“偏科”的现象。邻居家的中学生甜甜也不例外。假期里里的甜甜不是在数学辅导班里上课,就是在去补习数学的路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偶尔在楼道里碰见母女俩,母亲总是在数落孩子“你数学怎么这么差”“花了这么多钱,就是不见效果”。在母亲长期的打压中,甜甜的数学成绩没能提上来,最终因为偏科与重点中学失之交臂。
无论是在影视作品中,还是在日常生活里,语言暴力都是一种非常伤人的行为。父母不认同孩子的行为,体罚太过分,不说又起不到作用,思来想去,便决定借用一下“语言暴力”的威力。时间久了,父母把打压当成习惯,孩子把被打压当成日常。如此以往,话语权严重倾斜,沟通问题由此而跌入新的冰期。

用更高的智慧升级养育方式

沟通是人们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任何过程。这种过程不仅包含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也包含形体语言、个人的习气和方式、物质环境——赋予信息含义的任何东西。

在家庭关系的构建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说多了怕孩子烦,说少了又怕照顾不到位,家长到底应该如何与孩子进行良性的沟通呢?

1、注重非语言沟通。

所谓非语言沟通指的是使用除语言符号以外的各种符号系统,包括眼神、肢体动作、环境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家孩子现在五岁,我们两个人可以在一起整天呆着,我工作一个小时陪她玩半个小时,可以做到工作和陪伴孩子同时兼顾。陪她玩的时候,每天我会列一个游戏的表,大概几分钟的肢体动作,几分钟的纯玩,比如说躲猫猫、骑大马等等。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肢体接触,能够有效的增强我们母女俩的亲密度。

在亲子沟通中,目光的接触、轻轻地用手拍一下孩子的肩膀,将上身略为前倾地听孩子讲话等,这些小动作,皆能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当然,不要指望一坐下来,孩子会滔滔不绝地开讲,但是你可利用一些自然的身体语言,让孩子知道你愿意做他的忠实倾听者。

2、换位思考,关注孩子真正的需求。

《小欢喜》中女儿英子与妈妈宋倩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需求与回报的错位。作为孩子,英子希望母亲能够温柔的支持自己,作为母亲,宋倩却希望孩子能够一门心思的用功学习、少接触杂七杂八的事。当一方不愿意继续忍耐,两者势必产生巨大的摩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孩子是非常敏感的,父母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会在孩子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关注孩子的真正需求,切莫把个人的喜好强加到孩子的身上。

当事情发展不那么顺利的时候,我们先不要指责孩子,把自己放到孩子的位置上,用孩子的思维去解析一下行为背后的原因,也可以回想一下当年自己像孩子这么大的时候想要的是什么。

3、高质量倾听,善用启发式提问。

沟通是互相了解的关键。多些沟通,能够更好地了解对方。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有什么事情尽量都说出来,和父母多交流,千万不能憋在心里,觉得父母不能理解自己,那样的话时间长了就会对父母产生抱怨的,最好多沟通,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秉持着“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充分的尊重他,把说教变成疑问句,启发孩子开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

沟通是亲子关系的重要桥梁,好的沟通既可以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又能让父母轻松管教孩子。孩子虽然带着父母的遗传基因出生,但是孩子的成长,是完全取决于后天教育的,学会亲子沟通的技巧,轻松开启5G亲子畅聊模式!

推荐阅读

不尊重父母的孩子,读书有用吗?

张亮:我从不亲女儿嘴,亲子关系有分寸,孩子才能学会自我保护

悟空问答:有人说小升初后孩子的命运就不同了,你怎么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