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考试|十四:小小少年一席话,震撼了大诗人主考宋之问——唐·韦述《晚渡伊水》《春日山庄》
景龙三年(709年)进士科,时任考功员外郎的著名诗人宋之问,被指定为本科主考官。大约是在考前巡视考场时,宋之问与一位少年考生之间,发生了一段十分有趣,并被载入史册的对话。
在考场中,宋之问看到了一位满脸稚气、身形瘦小的半大孩子。宋之问不禁动了好奇心,就把那小孩儿叫到身边,同他聊了起来。宋之问先问那小孩儿叫啥名字,家住何方,年方几何。那小孩儿落落大方地答道,自己名叫韦述,是京兆万年(在今陕西西安市区)人氏,今年刚满十四周岁。
宋之问一听,更加来了兴趣,便对韦述说道:“韦同学很有志气啊,年龄这么小就来参加科举考试。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了些啥事情呢?”韦述不慌不忙地答:“我没啥别的爱好,就是喜欢看历史类书籍,并且写一些这方面的东西。比方说,我眼下正在撰写《唐春秋》三十卷。遗憾的是还没写完,就来参加考试了。至于我的学识水平如何,就看考完之后,主考官大人您怎么评价了。”
一个小小年纪、萌态可掬的孩子,却这样自信满满,估计把宋之问也给逗乐了。他半是调侃半认真地夸奖韦述道:“好啊,好啊,真是有志有为者,不在于年高啊。我受命主持本科考试,就是想为国家发现有特殊本领的人才。没想到在报考人员中,还真有你这样司马迁、班固式的大才啊!看来我这参加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也得向你好好学习了。”在本科考试中,发挥出色的韦述,真就顺利上榜了。以这样的年龄进士及第,韦述也算是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科场奇迹。
有种说法称,韦述是在开元五年(717年)考取的进士身份。但是根据相关史料分析,此种说法似乎并不准确。因为在这五年之前,宋之问已经被唐玄宗李隆基下令赐死了。一个死去多年的人,怎么可能再来主持科举考试,并被相关史籍,记载下与韦述之间的那段对话?要知道,这段对话可不是出自野史稗钞之类,而是正宗的史籍啊。
还有种说法称,韦述于景龙二年(708年)金榜题名。如果是那样的话,韦述就是十三岁考取进士,更有看点了。但是景龙二年进士科的主考官,并不是宋之问。因此,韦述景龙三年上榜的说法,更为确切一些。
韦述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曾做过刺史这样的地方大员。韦述的家庭,文化氛围浓厚,家中藏书颇丰。这为酷爱读书的韦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他们家中的两千多册藏书,韦述在孩提时代便已读遍记熟。而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在这个年龄段正玩得昏天黑地。对于韦述的聪颖好学、博闻强记,了解内情的人,无不为之骇异。何谓天赋异禀?请看韦述。
宋之问信口说出的那句“司马迁、班固式大才”的夸赞之词,还真是没有说错。作为主考官的宋之问,当真为大唐王朝选拔出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史学大家。韦述步入官场后,担任过集贤学士、起居舍人、国子监司业、工部侍郎等职务,工作兢兢业业,官声很是不错。但是韦述的主要成就和贡献,还是在治史方面。
在朝中,韦述担任学士达四十年之久。这样的经历,在唐代官员中并不多见,充分证明了朝廷对他学识水平的认可。在这期间,韦述兼任史官二十年,主持相关史籍编辑撰写工作。这种情况,也是不多见的。韦述是个耐得住寂寞、定力十足的人。在几十年的时间里,韦述手不释卷、笔耕不辍,潜心于史学著作编撰,著有《开元谱》二十卷,《国史》一百一十三卷等,可谓著作等身,成果丰硕。
“安史之乱”爆发后,韦述置其它于不顾,只是带着凝结着自己心血的一大堆《国史》书稿,跑到了南山中避难。他的全部家产,均焚毁于兵乱之中。而韦述本人,后来也因为“安史之乱”困顿而死。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做事。韦述几十年如一日,做事的执着和敬业精神,令人感动,让人叹为观止。不知道这其中,有没有宋之问当初随口夸赞的激励因素在。
在唐代的文化氛围和科举体制之下,韦述自然也会与诗歌
发生关联。天赋异禀又勤奋的人,只要他想做,无论做什么都会做得很出色。韦述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治史而非写诗上,不然的话,没准他也会成为一位成就不凡的杰出诗人。比方说,韦述的《晚渡伊水》,就是当时公认的一首杰出五言排律,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晚渡伊水》全诗如下:
悠悠涉伊水,伊水清见石。
是时春向深,两岸草如积。
迢递望洲屿,逶迤亘津陌。
新树落疏红,遥原上深碧。
回瞻洛阳苑,遽有长山隔。
烟雾犹辨家,风尘已为客。
登陟多异趣,往来见行役。
云起早已昏,鸟飞日将夕。
光阴逝不借,超然慕畴昔。
远游亦何为,归来存竹帛。
《晚渡伊水》以遒劲有力的笔触,将时间、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巧妙交互布局,融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饱含家国情怀和悲悯忧患意识,思想情感深沉丰富。全诗气势雄浑,格调厚重,意境深远,既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又能引人沉思,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
与《晚渡伊水》不同,韦述的另一首诗作《春日山庄》,则呈现出了清新明快的色调,营造出了情趣盎然的意境,读来使人心旷神怡:
初岁开韶月,田家喜载阳。
晚晴摇水态,迟景荡山光。
浦净渔舟远,花飞樵路香。
自然成野趣,都使俗情忘。
其中“晚晴摇水态,迟景荡山光”一联,堪称匠心独具、别出心裁。“摇”和“荡”两个字用在这里,初读让人感到有些出乎意料,细品不禁为之拍案叫绝。原本是静态的物象,一下子就变得充满动感生机了。这说明,韦述能够得心应手地驾驭不同风格的诗歌写作。
遗憾的是,韦述的诗作存世太少。在《全唐诗》中,只收录了他的四首作品,其中一首还存在版权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