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旧俗农历七月十五摊茄饼|往事

茄饼,是我故乡常武地区的一种传统美食。

形似半月,用面粉或米粉,裹馅,用油煎或炸而成。

为什么叫茄饼,我一直不清楚,也没有问过家里的长辈。

心里猜测,大概是农历七月,茄子是时令鲜蔬,把茄子去皮,做馅,所以叫茄饼了。

当然,这只是我心里的猜测,也许,查一下地方志,可以略知一二,但我却颇怕麻烦。

茄饼,一年只吃一次,就是在农历七月初,至七月十五之间。

差不多二三十年前,奶奶和母亲摊茄饼的模样,依稀还在记忆中。

茄饼,最常见的是用面粉,倒在面盆里,或者大一些的瓦罐里,用水和好,不稀不稠,最是要紧。

一般面糊盆里,会放上一把小铜勺,这是摊茄饼需要的工具之一。

边上盆里或罐里,是做好的馅,夏天通常有韭菜馅、长豆馅、茄子馅、青菜馅、芝麻馅和豆沙馅,还有多岁的青豆馅等等。

那个时侯生活困苦,如果馅里拌上剁碎的肉末,那绝对是上上之选;没有肉,鸡蛋和豆腐,也会让纯素的馅增色不少。

虽然生活艰苦,但苏南乡村,物华天宝,田边地头,随处可见种的赤豆绿豆和芝麻等,所以,一般豆沙和芝麻,总是不缺的。

当然,馅盆里,也会放一把小勺子,或者一双筷子,以备用作取馅。

面盆、馅盆之外,必放的是油罐。

我家的油罐,因为用的久了,我记得很清楚,油汪汪的,还摔了个缺口。

摊茄饼的时候,还有一根切掉头的细长茄子。

当然,摊茄饼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就是一个小的圆铁箍,一般不比鼠标垫小。

开始摊茄饼的时候,把圆铁箍放在大铁锅锅底,锅底和铁箍之间,成了一块空地,也称锅底膛;把大铁锅烧热,用那根细长的茄子,蘸着油,把锅底膛抹一遍,此一抹,大有讲究。

一来是为了让面糊不沾锅,二来,也是为省油。

用小铜勺舀上一勺面糊,倒在锅底膛,用铜勺底摊呈圆形,在正中心放进馅(注意,馅量要适中),用锅铲把受过油和火热的面皮折上,呈半月形,把边沿压紧,以防馅漏出,翻身,受油受热,差不多时,用茄子再在铁箍上面的锅面上,抹上一圈,用锅铲把锅底膛的半月形茄饼铲出,搁在铁箍之上的锅面上,继续受热,以待面馅皆熟,而锅底膛,则是一个新的茄饼的反复。

如此这般,铁箍上已经很多了,最早上箍的茄饼也逐渐被铲出,放在碗里,这就算熟了。

苏南除产面粉之外,更产上好的米粉。不过,米粉茄子,做的数量一般远少于面粉做的。

因为米粉和起来,更复杂,更显功力。一般米粉茄饼,馅多以豆沙芝麻为主,也有青菜的。

我一般比较喜欢青菜馅的茄饼。

条件改善一些之后,逐渐富裕起来的家庭,摊茄饼越来越少,开始油炸茄饼。面糊里大概放上了酵母,油炸的茄饼,外形岁还是半月形,但有很多泡,蓬松脆口,自然要比摊出来的口感要好了许多。

吃惯了油炸的茄饼,一般就不喜欢吃摊的了。

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十五,是鬼节。

所以,茄饼,一般也是要上供的。

过去供完之后,还是会被吃掉,怕浪费。

我和弟弟都不肯吃上过供的,我们说,这些都是祖宗或者鬼神吃剩的,上面还留着他们的口水呢。

这些话经常把我爷爷气的骂我们没良心,大不敬。

不过,我有很多年没吃过茄饼了。我也不知道,故乡的亲友们,过七月半的时候,还吃不吃茄饼。

写着写着,眼前全是热腾腾的茄饼,油炸的摊的,嘴里都生津了。

茄饼,真的好吃。

(作者系网易新闻 网易号 “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关于老朱煮酒

更多分享,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