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 作者:杨艳玲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这几年,每当电视新闻里出现脱贫攻坚这几个字,我都百感交集,因为老公是全国近300万驻村第一书记中的一员。
2017年9月之前,脱贫攻坚仅仅是新闻里的一个词,从不知道这场战役多深多浅。那是一个再也平常不过的中午,吃饭时他突然冒了一句:“给你商量个事。”我一听,还会有啥事,莫不是跟风买房吧,见他欲言又止,我说,“别吓我,啥事?”“我想报名去驻村扶贫......”一瞬间,吃到嘴里的饭也不香了,味同嚼蜡,见我半天不语,他说:“先征求你的意见,单位前面那个驻村书记,为期已满,现在换人找不到合适人选,你知道,我是学农出身的,这些年一直学无所用......”话已至此,我不想打消他的热情,想想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他,这些年一直在不同的岗位上熟悉、磨练,而今突然冒出这个想法,让我一时半会转不过神来。饭后,我左思右想,关键时刻不能拖人后腿,趁着他还算年轻,于是点头同意。
事情的进展很快,也从此进入水深火热之中。第二天,单位领导就同他一起去村里进行了工作交接,随后,每次回来,车的后备箱里都得拉几桶桶装水,以供一周的吃喝拉撒。每个周末,就像住校生周末返校一样,我得准备蔬菜、米面和换洗的衣物,依次打包,以供他一周自己做饭所需。
就在任职二十多天后,也是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他驱车拉着我和我的父母,去给村里大队部的黑板刷漆,规划版面,因为我父亲擅长写工笔字。秋日阴雨绵绵,我给父亲撑着伞,年逾古稀的老人站在凳子上,母亲则用刷子刷掉原来黑板上的污渍,我们四个人劳作了一天,才完成宣传版面的整改。
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柳玉沟村,地处坡头镇东北,济源与孟州的交界处,全村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地处丘陵地带,自然条件较差。有205户,905人,12个居民组。村民居住分散,长年没水吃,吃水靠拉,庄稼靠天,我无法想象现在家里没水吃,是何等的不便与窘迫。
大队部里有一间住室,还有一间屋里有电磁炉和简单的灶具,一个人的饭多数都是应付,饥一顿饱一顿,但他从来不说,佯装那里吃得好着呢,有个周末迟迟未归,电话打也不接,后来辗转联系上他的一个朋友,方知他在外面走走,吹吹风。后来终于肯接电话,几度哽咽,让我不要太担心,一向阳光幽默的男人遇到怎样的工作难题,才会如此郁郁寡欢。
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吃水难问题,原来市里已经帮扶打了一口井,因种种原因,还没让老百姓用上水,于是开始跑有关部门,到处协调解决,偶尔给他打个电话,沙哑与疲惫的声音总是让我忧心忡忡。
工作推进的难度可想而知,为了让村民尽快吃上水,反复与多方沟通,协调,交涉,终于在当年年底有水了,老百姓欢呼雀跃,再也不用半夜起来拉水、抢水了,一口井远远不行,再次多方筹集资金,历经千辛万苦又打两口深水井,村里一点点在发生变化,春节时,远在外打工的人们都回家过年了。
刚去的两个月,他用脚步丈量着柳玉沟的沟沟岔岔、家家户户,对十几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了如指掌。每次回来他都感慨,若不是驻村,真是无法想象还有那么贫困的家庭,住着破旧不堪的窑洞。要想富,先修路,原来进村,是单行道,碰到迎头车,必须一方倒回去,在多方筹措下,拓宽了进村的路,栽上路标,再也不会为进村时的多个岔路口,而一筹莫展了。
解决了基本的民生问题,还得想着怎么带领乡亲们致富。鼓励一部分人根据地域特色,种植核桃,油葵,进行红薯的深加工,散养土鸡,到了收获的季节,还得帮老百姓进行销售,后来成立了农业合作社,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车的后备箱,成了为村民销售农产品的集散地,红薯收获拉红薯,蔓菁收获拉蔓菁,一年四季,都帮养殖户拉土鸡蛋和土鸡。
作为一名驻村书记,操心的事情太多了,解决了温饱和基本民生,还得操心村里智障人员的后期收入,让他们在村里干点活,得到一部分收入,自掏腰包给他们买小鸡,小羊羔。又得操心给残障青年找对象,托亲戚,朋友,给开盲人按摩店的小伙征婚。
2019年春节,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全国老百姓进入高度戒备状态。正在假期的他正月初三匆匆上山,因为村里有不少返乡的村民需要摸底排查,多个路口需要设立卡口。几天下来,他上火,嗓子发炎。非常时期,多个诊所关闭,只好托人找到一个小诊所,输液,拔掉点滴,又匆匆上山,他是党员,得起先锋带头作用。老百姓缺菜缺药,一时间,来回奔波,给乡亲们购物。有一次,村民托他买大米,可小区超市的货架都抢空了,那天走的早,外面大超市还没开门,我说你拎咱家一袋米不就行了嘛。有时亲戚们整理不穿的衣物和鞋子,他看到赶紧说,别扔,放后备箱,让我带上山。
本来任期两年即可,因工作需要,仿佛没了期限,邻居、亲戚、朋友、同学,谁见谁问,咋还不回来呢,他说,在哪都是工作,在那里也挺好的。
如今的柳玉沟,家家通水电,门前水泥路,党建标语随处可见,村里新修了小游园、公厕、医疗所,各种花卉苗木,城里有的,村里也有,有的老百姓开始回村里居住,也有的老百姓动起了修葺老屋的念头。每当槐花飘香的季节,城里人三五成群,自驾去拔野菜,捋槐花,寂静的小村终于有了生机和活力。
三年多来,他先后获得济源市“十佳第一书记”,示范区“五一劳动奖章”,济源市”脱贫攻坚专项奖”,而他所在的单位,也获得济源市“十佳帮扶单位”,“十佳消费扶贫单位”。当朋友们看到荣誉,欣喜的转发给我时,只有我笑着笑着流泪了,没有人能体会这背后的艰辛。
脱贫攻坚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扶贫工作者的时代任务和光荣使命,现在想想,真的为他自豪,作为共产党员,他识大局,顺时势,不辱使命,勇于担当。正是有着这样雄心壮志的千千万万的人,奔赴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把“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把“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才取得了全面胜利。

作者简介:杨艳玲,河南济源人,就职于济源实验中学,喜文学,爱旅游,偶有心得,随手记录。


审核:文子 | 责编:王芳 远岫 若谷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凌峰律师事务所崔素芳律师,手机:13849531938;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