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不求甚解,总胜过不读书—6月书单|翻书党

6月,北京疫情复发,出门诸多不便,虽然酒局依旧,但毕竟大势之下,收敛了许多,剩下的,只有在杂乱无章的阅读路上狂奔。
所谓狂奔,就是忙完日常固定的活计,就是埋头读书。当然,出门的时候在地铁上,我依旧跟过去一样,该读什么读什么,如今地铁上行人稀少,读纸书人犹少,以至于有两次,地铁上提升了乘坐率,一个大胆问我读什么书,另一个,不停地在我身边转悠,瞄着我手上的书——当时我手上时硕大的《生命是赌注》。就这样抓住一切闲暇的阅读,让本月阅读的书目达到了9本,比上月多了3本,确实可称“狂奔”。
当然,阅读的数量并不是我追求的。我就是想无事就翻书而已,跟有人得空喜欢吹牛泡妞或者研究发财升官术一个逻辑,不过我喜欢的别人不喜欢而已。
杂乱无章,可说是延续了5月阅读的风格,所选择的书,各不相干,有多人会不喜欢。那又何妨!我自己读而已。比如,《生命是赌注》解决了我一个长久的困惑;《鳄鱼街》强迫我这样粗线条大神经的人去拓展自己的想象,去窥探精神的隐秘世界;《在路上》多少有点还愿的心态;《条顿骑士团》让我有了新的知识……
我也不追求别人理解意义上的高质量。我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很多书读了也就忘了,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别人是否有用的喧嚷中,对这些书的阅读,渐渐塑造了与过去不同,也与众不同的自己。
6月,读书9本。
1,《超级社会——一万年来人类的竞争与合作之路》,彼得·图尔钦著,汉唐阳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图尔钦借用生物学的概念,把蜜蜂蚁类等群居昆虫的真社会性概念和人类社会的超社会性概念,用来分析人类社会如何从小型社会向大型社会国家乃至全球合作的这种超级社会演进的——这本书的核心,就是探讨过去一万年里,大型复杂社会如何取代小型社会的,他在书里谈到了那些革命性的工具(当然包括火)而且是主要用于战争(史前社会的围猎)的工具,如投掷性武器、战车、马匹等的发明使用,他详细探讨了人类合作的演进,战争的毁灭性创造两面(外部竞争与内部竞争),以及宗教人类平等主义的轨迹,等等,提出了文化演进的概念,并对群体选择进行了辨析,他为达尔文的进化论辩护,也辨析了平克《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里的观点。图尔钦指出,竞争与合作,是一万年来人类社会演进之路,人类今天的非凡合作,是一万年来社会间的战争中形成的,而合作的消失,是社会崩溃的一个首要标志。图尔钦也因此批评了哈耶克和米塞斯的观点。图尔钦书中引用了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理论,感觉他是左翼自由主义——他在书中最后还引用了我也熟悉的常引用的伯恩斯坦的话:终极目标是微不足道的,运动才是一切。
关于合作与竞争,尤其是关于合作的分析,这本书的观点,对今天这个以撕裂为时髦的时代,尤其有价值,空谷足音。
2,《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传》本特·扬费尔德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读完《生命是赌注~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与爱情》,只有掩卷叹息。开读前想知道的答案已经有了——我终于知道,为什么马雅可夫斯基会被那么多伟大的诗人艺术家称颂,帕斯捷尔纳克,茨维塔耶娃(她把他视为精神上的兄弟),梅耶荷德,等等等等,直到他自杀之后,阿赫马托娃在致曼德尔斯塔姆的诗里,仍然写着“会沿着塔甘才夫之路、叶赛宁的之路,或者马雅科夫斯基的大路前进”。而我也知道了自己原来不喜欢他的诗觉得他不配他的声望的原因所在——他被封圣之后,他的那些真正伟大的诗篇,我几乎没读过,我年轻时读到的,多是政治抒情诗。他是一个天才的新时代新价值的开创者,这个新时代新价值,不是侠义上的革命,而是文化上的,不恰当的比方,有点类似新文化运动时的胡适。投身革命后,革命需要的创新及订货,与天才的创造冲动毕竟不一样。才华干涸了。
马雅可夫斯基一生的情感也是丰繁复杂。马雅可夫斯基的缪斯莉莉·布里克,马雅可夫斯基与莉莉夫妻组成了三人组合,莉莉夫妻都是马雅可夫斯基的精神同道。那些爱情悲剧的女主角。
本书马雅可夫斯基的照片中,有一张我非常喜欢,看那表情,眼神,这就是那个时代最天才的诗人的模样。
马雅可夫斯基被杀死了三次:自杀,被斯大林封圣,后来又被逐下神殿……
如果早一点读到这本书,在莫斯科马雅可夫斯基的雕像前,我会更虔敬些。
3,《家国与世情》,十年砍柴著,现代出版社
砍柴兄研习晚清史尤其是晚清湘人的史料用功很深,且博闻强记,每次与聊,皆有新益。本书砍柴兄选择了家国与世情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来看晚清的大历史——当然也可以说是在晚清大历史的框架下看家国与世情,通过晚清一众湘籍或与湘籍相关的文臣武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彭玉麟、刘坤一等征战管治的诸多历史细节,并从他们身边的朋友、幕僚等延伸开去看当时的历史和社会,勾勒了一个王朝的侧影。
砍柴书中,关于奕劻,载漪,刚毅流,虽仅一笔带过,却让我想起一位先生之语,这些人位极人臣,实乃王朝无人,“气数已尽”的标志……
4,《鳄鱼街》,布鲁诺·舒尔茨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为一个非典型文学作品爱好者,我知道布鲁诺·舒尔茨这个作家非常晚。我是通过阅读库切知道有这位作家,然后在库切的引导下去读了《肉桂色铺子》。这次阅读布鲁诺·舒尔茨的《鳄鱼街》,是我第一次阅读其全部小说,我想还会读第二次,第三次,因为布鲁诺·舒尔茨向我呈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不是文学世界,而是个人精神世界。
文学上的评论,所有的评论家都会不吝赞美之词,他们的赞美我大多不懂,我也不关心,我想我有我的理解。一个天才的呓语,一个神经病的疯癫,一个好铺张文字色彩而且倾泻而出得如此美妙的的疯子,理解书中的父亲及这一切的关键背后,其实就是“形而上的奋斗”。
5,《牛津笔记》(书稿,手机PDF版),张力奋著。
力奋这本笔记,非常好,是关于牛津、英国的文化导游,其中涉及的中英比较、媒体行业、以及个人对于生活的感悟,都很能打动我。对于我这样的土包子而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对于类似题材的书写,金耀基、李欧梵等也都有过不错的作品。
6,《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著,读客·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这是经典名作。作为1980年代就接触到“垮掉的一代”概念的人,我一直没完整读完过凯鲁亚克的这本垮掉一代的代表作,除了这一次。
那些辉煌的推介其实对我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杰克凯鲁亚克的时代是在二战刚结束后。
与主流价值背道而驰的生活方式被接受,首先是个人自由的信念,选择是个人的权利,不受左右。这也是社会允许颓废的基础,也是社会价值的组成。在一个要求人人力争上游的国家,这样的人早就进了监狱,还横穿国家旅行呢——想想布罗茨基的“不劳而获罪”。
《在路上》里的场景,在中国这样实用理性的国家,恐怕永远不会出现。我们每个人都周密地布置着自己的生活,对于无目的似的浪游,既无勇气,也无兴致——其实我倒是有些兴趣,这个兴趣跟驴友不同。但我缺少勇气。这种疯狂的人生,只会出现在特定时代特定人群。
7,《大理石像》约瑟夫·布罗茨基,上海译文出版社
《大理石像》据说是布罗茨基仅有的两部剧作中的一部
仔细读这本薄薄的戏剧,其实藏着许多意味深长的哲学思辨,真正理解封面上那句“监狱就是空间的匮乏,其补偿就是时间的过剩”并不容易。
过剩的时间其实就是垃圾时间,毫无意义。所以,图利乌斯说诗歌是对时间的重构,对时间的重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摆脱时间的过剩的奴役,一种对既有秩序的挑战。
剧中的神奇创意是关于图利乌斯利用大理石像越狱复又返回牢房的设计,仅仅是为了打赌,为了安眠药的赌局,但是,在时间的过剩世间里,安眠药代表着自由。而外面的世界,其实无非就是更大的牢房。“人诗孤独的,就像一个被遗忘的世界”。
8,《条顿骑士团》,威廉·厄本著,甲骨文·社科文献出版社
条顿骑士团是欧洲三大骑士团中最晚成立的一支,影响却超过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早期成员以德意志贵族为主。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条顿骑士团的建立,崛起、荣耀,以及后来的内忧外患与溃败之路。
即使是条顿骑士团这样骁勇善战兼有严格戒律的社团,也挡不住时代之变。受宗教和世俗政治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技术进步的冲击,骑士的时代一去不返了,只在文学中留下骑士精神的传说。
为什么称条顿骑士团?
据说原因不明。可能和传统上英格兰岛民顽固地分不清Deutsch(德意志)与Dutch(荷兰)有关。更可能是现代知识分子的势利,条顿听起来比德意志高雅。
在英格兰人的想象中,德意志人都是些肥胖老头,坐在昏暗的客栈里抽长烟斗,喝啤酒。
9,《乡愁》,芭芭拉·卡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乡愁并不是一个希腊词汇,而是一个瑞士、瑞士德语词汇,讲既有背井离乡之痛,也有返乡之痛。
芭芭拉讲述了三个不同的乡愁的故事,从奥德修斯的返乡之旅,以及返乡后重踏去往大海之路;另一个是埃涅阿斯背着父亲和祖国的漂泊,在异乡建设新的故乡;最后一个是阿伦特对母语的眷恋,为祖国拥有自己的语言。
虽说第三个故事有些跳跃,但这本小书,却对乡愁进行了独特的阐释。很值得玩味。
“人···…具有不用根就与土地相连的特性” (爱比克泰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