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好坐,二华难过” ——我最惊险的一次出门经历!
邮箱:3125136050@qq.com
一次最惊险的出门
作者:王 成
诸位看官,大家好。话说世纪元年前后,最危险的事,在故乡大荔被认为是“去华县”和“去华阴”,因为不知何方人士说,“汽车好坐,二华难过。” 二华就是华县和华阴。这个说法也许是来自于潼关人,也许是来自于与陇海线平行的穿梭奔波于关中道上的江湖人。
1999年五一劳动节前,我在华县赤水镇开始教育实习,节日来临,我回了趟家。节后,我继续着我的教育实习。这一次,我从南北方向的大华路出发,坐车到了华阴市罗敷镇(当时华阴已经改为市)。
(秦岭电厂)
远远望见了罗敷的几个烟囱,以及远处秦岭电厂的高烟囱。不过,着急着赶路,没心思细看。被华阴的那位司机告知在罗敷镇十字路口就下了车,因为要倒车去华县赤水镇。
刚一下车,就有往西安方向的两辆客车,没等我说话,就过来好几个彪形大汉,都是吆喝坐车。要不是陕西本地人,都会被声音吓哭。我还没来得及说到那儿,他们已经热情的接过了我的布包。那有些不像是接,而是夺过去。“走,车在前面。” 我的包里当时放着生活费一百元,真有点担心被小偷偷走。我紧紧跟上,有七个小伙子掩护着我的包,向西边大客车走过去。这时,从东边,(也就是后面)过来了八个小伙子,也没问我去哪里,只问“坐我们的车吗?我们的车马上就走。”我说,“我的包在前面。” 他们气势汹汹的说,“别怕,我们给你把把包要回来。”我来不及选择,来不及搭话,他们八个人给我从前边那七个人手里的确三下五除二就抢回来了包。我的布袋系带都拉断了一点。这热情让我从未见过,原来他们只是为了抢生意。
然后,我茫然的坐上了第二辆大客车,向西行驶。路上,售票员问我收车费。我问到“到华县县城多少钱?” 他惊奇地说,“三元。”接着他又问“你不是去西安?”我说“不是”。“早知道我们都不拉你。” 我这才明白,原来这帮华阴“邦派”误认为我是长途旅客,是去西安的,要二三十元车费的“金主”。
我的心跳慢慢有所正常,一场虚惊被恐怖所吓,刚才生怕那两帮人要是为我而打起来,那就真的控制不住场面和后果了。想起有人在大荔县车站,硬拉着乘客上车,不问人家是不是乘客,热情地拉了上来,人家生气的说,难道你不知道我是车站开包子铺的吗?这种笑话却真的发生了!我坐的客车,车前行了一阵,进入了华县境内。“莲花寺”几个字映入眼帘,再过一阵,到了一处金碧辉煌的牌匾处,下车了。那是华县城的南大门。"功盖天下,再造唐室" 八个大字,表示着唐代大将郭子仪威望的崇高。这种威严也让我心情因此而宁静。总觉得有大将把守,平安一路。也让刚才的担心逐渐九霄云外。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郭子仪牌楼夜景)
向北边慢慢走着,由于不知道华县车站有多远,就一路问着。想着路边有写着“金堆城”字样的出城车辆,就知道车站距离我不是很远。先问了一位中年人,他说往前走不远处就有。走了十几步,碰见一个老人,又问了一次,他说在前边路西边。我感到了华县人很好,不欺生。走到有三层楼房的十字路口,大概是看见我有行李,有人提醒我,你是不是去车站,你走过了。我就沿着他指的方向走到了路西,车站的方向。然后走近了华县县城开往西边赤水镇的方向的班车。一路上,碰见了翻修公路的人,车辆来往的道路狭窄,但都和和气气,平平安安,没有什么吵架的或者小偷。有的是斯斯文文的路边聊天人。这时,我想着,每个地方都有好人,不可以带着偏见,“汽车好坐,二华难过。” 真的是冷嘲热讽式却不负责任的口头语。
以后,每每说起这次遭遇。华阴人给我提醒,你应该到罗敷车站再下车,那儿有运政管理,有交警值班。在那儿就比较有秩序。华县的渭华起义提醒我,和秋收起义一样,压迫最深的地方容易有反抗。所以,都是为了幸福的日子,人们表现出一种刚烈“孱火”。再有一次,几年后,到华县大明塬上给一位老家在华县的同事行门户,发现他们过丧事时竟然是提着一些小麦行门户,才觉得华县人太淳朴了,纯朴的像有陶渊明的桃花源的“无论魏晋”的隐居人一样。所以,说“二华难过”真的是打击了大多数。对于大荔县蒲城县和渭南县(以后改为临渭区),有谚云“读错三个字,冤枉三县人”,说由于读错了,成了“刁蒲城,野渭南,不讲理的大荔县。” 实际上是荒燋蒲城,野草布渭南,不讲里不问路有多远的勤劳的大荔县人。
杨柳依依,春天来袭。华县也有文雅的“柳枝”这样的底蕴地名。大明、瓜坡、王宿、下庙、赤水,以及樱桃沟这样极富文化文明文脉的地名温婉如玉,翡翠天成。古今多少事,都在笑谈中。秀才多出门,便知天下事。老死不出潼关,就把自己封闭。觉得外边江湖凶险,实在是自己吓着自己了。
作者介绍:王成,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人。陕西师范大学英语本科。中国共产党党员。大荔县教研室英语学科质量提升小组核心成员、渭南市著名英语教师、陕西省外国专家局特邀英语演讲嘉宾、中国渭南“丝绸之路,美丽大荔”国际马拉松市级优秀(翻译)志愿者、市级优秀旅游接待单位黄河宾馆英文解说词专职翻译、同州网特约编辑。有九篇论文发表于《陕西教育》(教学版)、《教师报》、《陕西教育科研》《渭南教育》等省市级报刊媒体。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原文作者:王 成
图片来源:网 络
整理编辑:华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