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与道合”及丹道要旨

编者按:“拳与道合”是传统武术的高级境界,也是许多前辈大师毕生的追求。此处之“道”,众说纷纭,但从实际修炼中,“丹道”往往是通向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中国传统文化中,术易得而道难求。“丹道”之学更是艰涩幽微,非有明家明师之亲炙,多不得其门而入,遑论得其真髓。

国术传真第7期,我们关注了“丹道”的问题。鉴于这个问题的特殊性,我们主要选取前辈名家对此问题的理解,希望能对广大读者理解“丹道”,步入武学的高级境界有所助益。

首篇文章,我们选取了孙禄堂先生《拳意述真》中的两段文字。以下文字,相信大部分读者都非常熟悉。但经典之作,常读常新,我们将此文置于篇首,正是希望读者持正守中,重视经典,而不为现今诸多说法所迷。

其一

形意拳术之道无他,神、气二者而已。丹道始终全仗呼吸。起初大小周天,以及还虚之功者,皆是呼吸之变化耳。拳术之道亦然,惟有锻炼形体与筋骨之功。丹道是静中求动,动极而复静也。拳术是动中求静,静恒而复动也。其初练之似异,以至还虚则同。形意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之道,即丹道之学也。

丹道有三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拳术亦有三易:易骨、易筋、洗髓。三易即拳中明劲、暗劲、化劲也。练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亦与丹道炼虚合道相合也。

丹道有最初还虚之功,以至虚极静笃之时,下元真阳发动,即速回光返照。凝神入气穴,息息归根。神气未交之时,存神用息,绵绵若存,念兹在兹,此武火之谓也。至神气已交,又当忘息,以致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起火、进退、升降、归根。俟动而复炼,炼至不动,为限数足满止火,谓之坎离交媾。此为小周天以至大周天之工夫,无非自无而生有,由微而至著,由小而至大,由虚而积累,皆呼吸火候之变化。文武刚柔,随时消息,此皆是顺中用逆,逆中行顺,用其无过不及,中和之道也。此不过略言丹道之概耳。

丹道与拳术并行不悖,故形意拳术,非粗率之武艺。余恐后来练形意拳术之人,只用其后天血气之力,不知有先天真阳之气,故发明形意拳术之道,只此神、气二者而已。故此先言丹道之大概,后再论拳术之详情。

其二

余自幼练拳以来,闻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余闻之怀疑。至练暗劲,刚柔合一,动作灵妙,一任心之自然,与同道人研究,彼此各有所会。惟练化劲之后,内中消息与同道之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笔之于书,以示同道,倘有经此景况者,可以互相研究,以归至善。

余练化劲所经者,每日练一形之式,到停式时,立正,心中神气一定,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穴处如有物萌动。初不甚着意。每日练之有动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渐练于停式,心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可以采取。彼是静中动,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彼是静中求动也。此是拳术动中求静,不知能消化否?又想拳经亦有“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夫总不间断。

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象,真阳亦发动而欲泄,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复觉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动即要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以化之。内中之意,虚灵下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思仍如练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融和,绵绵不断。当时尚不知采取转法轮之理,而丹田内,如同两物相争之状况,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心想不动之理,是余练拳术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不练之时,虽言谈呼吸,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息,并非有意存照,是无时不然也。《庄子》云:“有真人呼吸以踵”,大约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将此动物消化,畅达于周身也。以后又如前动作,仍提在丹田,仍是练拳趟子,内外总是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之不平稳处。动作练时,内中四肢融融,绵绵虚空,与前站着之景况无异。亦有练一趟而不动者,亦有练二趟而不动者,嗣后亦有动时,仍提至丹田,而动练拳之内呼吸,转法轮用意主之于丹田譺訛,以神用息譻訛而转之,从尾闾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下,与静坐功夫相同。下至丹田,亦有二三转而不动者,亦有三四转而不动者,所转者,与所练趟子消化之意相同。

以后有不练之时,或坐立,或行动,内中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以后甚至于睡熟,内中忽动,动而即醒,仍以用练拳之呼吸而消化之,以后睡熟而内中不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浴之景况。睡时亦有如此情形,而梦中亦能用神意呼吸而化之。因醒后,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后练拳术睡熟时,内中即不动矣。后只有睡熟时,内外忽然有虚空之时,白天行止坐卧,四肢亦有发空之时,身中之情意,异常舒畅。每逢晚上练过拳术,夜间睡熟时,身中发虚空之时多;晚上要不练拳术,睡时发虚空之时较少。以后知丹道有气消之弊病。自己体察内外之情形,人道缩至甚小,消除百病,精神有增无减,以后静坐亦如此,练拳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与丹道是一理也。

以上是余练拳术,自己身体内外之所经验也,故书之以告同志。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之道者,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如外有不测之事,只要眼见耳闻,无论来者如何疾快,俱能躲闪。因其功夫入于虚境而未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其练他派拳术者,亦常闻有此境界,未能详其姓氏,故未录之。

孙禄堂先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