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作家•随笔】于 雷/ 漫笔三章
《西南作家》微信公众号
主 办:《西南作家》杂志社
主 编:
曾令琪(联系电话、也是微信号:18228014307)
邮 箱:675833642@qq.com
要 求:
1、只接受原创、首发稿。作者文责自负,《西南作家》没有侦探之责,敬请作者留意。作者投稿时,请附上自己的文学创作简介、近期生活照。
2、作者投稿时,请同时发来以下授权书:
该作品是我的原创首发,我授权《西南作家》杂志旗下微信公众号独家首发并标原创。有诸如一稿多投、抄袭等问题,由作者承担一切后果。
3、关于稿酬
按照常规,本微刊所发文章,暂无稿酬。若有读者打赏,则在系统到位后,赏金如数转给作者。
附——
《西南作家》杂志纸刊邮箱:
xinanzuojiazazhi@qq.com
《新蕾》杂志纸刊邮箱:
2903469047@qq.com
漫 笔 三 章
2019年10月18日
多少个漫长的日子,多少个悠悠的岁月,煮字疗饥,鲜衣怒马。直至昨夜,我的10多万字散文稿已经审核完成,后期将通过某家正规出版社出版。当我为这些文稿通过wold打完最后一个句号时,我为自己沏了一碗茶,在电脑桌前深深的呼了一口气。
我无法忘记,十七年前的秋天,一位13岁乡村少年的我坐在傍晚村头的塘梗边上,手握圆珠笔,利用一张粗麻纸写下了第一段话。从此,纸笔一直伴随着少年的我成长,十七年后的今天,当我从少年变成了青年,伴随我手中的方格稿纸也在岁月中累加成一摞一摞密密麻麻泛黄的文字。
这些年,我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寻找其中的不足之处,通过不断的阅读与练笔,从中获取提升。对于早期阶段写出来的那些不成文或者杂乱幼稚的文字,让我不得不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焚稿,使得自己每一次都要与它们来个痛彻心扉的告别。写作是一个不断攀爬成长的过程,除此之外,还要有不断创新精神的思想,只有这样,写作水平才会达到一定的高度。人生需要懂得一点取舍,不要总是抱着原来的东西沾沾自喜。不论怎样,自己都要以积极明亮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去谱写今后新的篇章。
十七年来,怀着一颗对文字的敬畏之心,文学创作点燃了我对于生活的激情。我知道,自己就是写作的命,无论未来的生活如何,写作似乎成为了我生命中的精神长河,从此无法分离。
2019年10月20日
“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由严歌苓创作编剧,冯小刚导演的《芳华》影片,这是一个时代一代人的青春的记忆,一部深动的情怀片,更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的回顾。
“芳华”,多么幽香的词,像秋风里吹来的金桂,灌醉了我的味觉。芳是芬芳、气味,华是缤纷的色彩,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气息,很符合记忆中的美的印象。观《芳华》,虽然我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这部影片反映出的哲理与人性无不触及了我的内心。在看过多少个青春军旅片中,我认为这部片子拍摄的极为朴实,真诚,对我们这些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具有教育与启示意义。想想他们那个年代的人与如今年代的人对比,我们在最好的年代中不知道虚度了多少光阴,而他们在那个年代却洗尽了铅华。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属于自己的芳华。时光如逝,岁月匆匆,人无论在什么时候,是遭遇沉浮亦或悲喜,我们都应当做一个积极明亮的人,抛开一切的私心杂念去追求平淡而又灿烂的生活。
现实生活中,那些美好的物质,不过都是过眼云烟。《芳华》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在最好的年纪里不要辜负自己,珍惜当下,拼尽全力让自己的青春尽情绽放。重要的是,我们都应该需要用心灵的善良,彼此互尊互助,平等安心。这样,才能让我们共同架设通向美好未来的桥梁。
在《芳华》影片中,最最让我感动的是影片最后那一段话:“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原谅我不想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银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
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难忘的芳华,请让我们珍惜生命的时光。努力吧,放飞吧,在蔚蓝的天空下,用我们彼此微笑的脸,去迎接阳光雨露。
2019年10月22日
我是一个不大喜欢扎在人堆里凑热闹的人,平常除了去书店逛一圈,我居住的屋子是最合我理想逃世的地方。
在家中,我习惯把房门紧闭,一个人就这样安安静静的坐在椅子上,要么读一会书,写一写稿,要么对着电脑键盘敲打着自己新创作出来的文字起舞。有时,偶尔也会搜索一下热门影片,看得我有滋有味。昨夜凌晨回到家,在书架上抽出了一本陈丹青先生的书来读,没读半个时辰,就让自己打起了盹来。
记得先生说:“在这个社会,有思想的人是孤独的,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必然有独立精神,有批判思维、说几句真心话,就会被庸人当成异类,被排挤,被孤立,被冷漠,甚至被污名。他们如果像众人一样附和,内心就会很痛苦,找不到同类,要想同流合污,必然戴着面具生活。”
的确如此。
我想我就是现实中扮演孤独的思想者。这个社会,像我这样活在文学世界的青年人或许越来越少了,这不是我个人之言,那些对我了解,有所接触过的人和朋友都这样说。所以他们看我的眼光和常人完全不同。
我其实没念多少书,但对文学的热爱就像一年四季不同作物自然生长,可以说,这是一种深入骨子里的热爱。当现实人们更多的追求物质和功利时,我却往往活在文学的世界里,除了不被人理解,也难免会遭到某些人的排斥眼光。
我是一个喜欢在清静中用笔来消遣的人,每次写作前,我都会习惯坐在椅子上发会呆,有时候会达到入迷的程度。记得巴金先生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情感。我觉得这句话也特别适用于我,你不要看我独自活着,没有人懂,但我却是很感性的人。所以,我的文字也是现实中有感而发,真情流露。有朋友说:你为什么不写小说呢?我说:我目前还没有达到写小说的高度,一方面我缺少写小说的理性;另一方面,我不懂得语言的虚设。在现实的生活里,我只能触摸到自己身体部位的动脉搏动,我想我的文字也是一样。
我希望自己一如既往这样感性的过完我的一生。然而,这样的感性方式让我似乎又与这个社会脱节,与社会的人群脱节。除上班以外,我总是把自己关在房内,读书,发呆,写作。按照目前的网络流行语,称其为“宅男”。除文学写作的兴趣外,我并不是一位拥有多大志向和欲望的人,那些在实际越来越多的人所要攀比的东西,对于我似乎失去了太多的引力。
我也许就如古代人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好与不好,且不去议论,所谓习惯如自然,一个人选择了自个想要的生活方式,又何乐而不为呢?
禁锢,这样的词语我是不大乐意接受的。为什么要禁锢呢?特别是人的思想,如果被禁锢了,那将会很痛苦。鲁迅先生曾说过:在中国,我常常感到独战的悲哀!我也是现在才搞明白。为什么会有独战的悲哀呢?为什么没有人懂文人的悲愤呢?
其实,归根结底,我们的思想太落后了,加之普通人难以跳出禁锢,独立思考的人群少之又少。
大多数人连自由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可能不独战呢?
有些人常跟我说:“你的生活挺丰富,我也想成为你这样。”其实,生活是自己的,你想过怎样的生活,那是你的事情,别人无法干涉,同时,你也不要以某种羡慕的眼光去看别人,当你心底的欲望与自己的实际能力成正比的时候,你也会过一种现实较丰富的生活。不一定非要像我这样,每天读书,发呆,写作。
无论如何,人总要通过某种方式去充实自己,安慰自己的心灵,就算成为现实中的一棵小草,我们也要充满全身心的朝气,而不愿枯萎。
于 雷,笔名雷雷,滁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作家联盟签约作家,定远县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散文先后发表于《新疆人文地理》《知青》《中国当代经典散文选》《北方文学》《新蕾》、《时光的记忆》等报刊及微刊,作品先后获得首届豫北文学大赛优秀奖、中国当代经典散文佳作奖、中国当代作家联盟散文佳作奖、《北方文学》杂志社散文一等奖等。代表作品:《在阿瓦提》《乌镇逸韵》《库车纪事》《过年杂记》《做客》《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