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疑惑到写作的“生产链”路径

 今年的第080篇文章

自己会记录自己写作的日期,发现前段时间大概有10天没有写文章发布,感觉整个人有点浮躁。
每天有新的经历,看了新的书本,它们也经过了脑海里的思考。奇怪的是,只要我没有将它们系统梳理下来写成文章,总让我觉得这个事情没有做完,总会有一点心心念念。
这些吸收来的信息,就像一摞堆起来的衣服,无序地占据了我脑海里的一角。
又有点像堵车。一堆信息卡在收费站里,没有往下走,但每天都有遇到新的信息,不断有新车子进来,结果队伍越排越长。心情也像被堵住了,不通畅。
思考了一下,从疑惑到写作,其实也有一个流程循环
1
首先,是自己产生了好奇心,遇到了一些问题,希望有解答。
注意,自己生发出好奇心,与别人一味种草,这两者是有区别的,是两种不同的驱动力。
前者是主动的,是切实解决自己疑惑的驱动力。没有疑惑,就没有“主动的”想去欲望。
后者是被动的,是别人用“豆瓣评分高”“大V推荐”“排行榜前列”来勾着你、推着你去看。
不是说第二种不好,只是说,第一种跟自己的联系感会更强烈些,我们更应该用前者为驱动力。
2
然后,是阅读,自己从书本里去寻找答案,或者通过网络搜索、问人、看课程等其他寻找答案的方式。
3
阅读之后,便是自己在脑海里进行思考总结。
4
思考之后,为了提高写作效率,我个人经验最好是用口述转文字的方式,用手机自带的语音转文字功能就行。
将脑海里的想法,一股脑先倾倒出来,反正也没别人看,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5
最后,就是将这些杂乱的口述文字,系统梳理了,辅佐上一点排版插图,发布出来。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序的“生产链”,专门将游丝一样的疑惑,“编织加工”为成形系统的文章
五个环节,缺了某一个,会出现问题
五个环节,节奏不统一,也会出现问题
  • 疑惑太多,超过了正常阅读的速度,“太多了,来不及看啊”,容易让人焦躁;

  • 阅读之后,没有思考总结,“看过跟没看过一样”,也容易让人焦躁;

  • 不输出文章,像马路塞车,“总感觉有什么事没做完”,也容易让人焦躁。

一下子理清这个逻辑之后,我明白了还是要在日常生活节奏输出的重要性
假设自己就只有40分钟,我能写多少是多少,不纠结一些细枝末节,先让大路畅通再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