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理论就等于没有理论:一招教你判断理论好不好

作者:谢作诗;转自: Spicy Hot Pot经济学

有很多人,劝人要多读书。对不对呢?我觉得不对。那么多的书,读到哪里是个头,要读多少书才算多读呢?再说了,读书不是目的啊。我提出一个观点,学理论才重要。

理论是信息节约的工具,掌握了好的理论,我们无需读那么多的书。

我自己32岁才开始学习经济学。读的书真的不多,但我认为自己的经济学相当不错啊!

问题是,经济学有很多理论,你怎么判断哪个理论好哪个不好呢?当然别的学科也一样。如果你都不会判断理论是好是坏,怎么学嘛。学了错误的理论,是不是比不学还可怕?

这里有几个概念要区分,什么是正确的理论,什么是错误的理论;什么是好的理论,什么是不好的理论。好的理论当然要是正确的理论,但是正确的理论未必都是好理论。什么是正确的理论、错误的理论,并不像我们平常所理解的那样。换句话说,平常我们大多数人的理解是错误的。这个问题今天我不讲,以后有机会再讲。今天我讲好理论的判断标准。

我告你一招,能够解释类似的现象,甚至相反现象的理论,才是好理论。

分析一个现象,怎么知道你的分析对不对呢?就是看能不能用你的逻辑,解释类似的现象,甚至相反的现象。这是一个很好的试金石。

我批评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定律,知道我的依据是什么吗?

我不否定有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但是请问:有没有良币驱逐劣币的现象呢?有啊,国民党离开大陆的时候,劣币是金圆券,良币是美钞、黄金,人们使用美钞、黄金,抛弃金圆券,这就是良币驱逐劣币。那么你怎么解释良币驱逐劣币的现象?难道又要搞出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定律吗?那样的话,岂不是每个现象都要对应一个定律了,我们学习理论还有什么意义呢?理论不是信息节约的工具吗?应该掌握一个理论,就能解释一大片现象啊!

劣币驱逐良币根本就不是什么定律,而只是一个现象。可笑的是,至今还有很多人认同这个“定律”,并且拿这个“定律”去解释其他现象。他们不明白,用这个良币驱逐劣币的格雷欣定律去解释其他现象,这是在用事实解释事实。而我们本应该做的是用理论解释事实。

你用劣币驱逐良币去解释,在一些组织、一些社会中发生的品德好的人被品德不好的人排挤的现象,但你用这个定律就没有办法解释,在另一些组织、另一些社会中发生的品德好的人受人尊重的事实。按照我告诉你的秘笈,这个就不是好的理论,甚至根本就不是理论。

真正的理论是什么?在理想的状态下,劣币和良币的收益率是一样的,任何金融工具的收益律都是一样的。学过经济学的朋友回想一下,股票价格与利率反向变化的这个关系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是不是1元钱不管是投在股票市场,还是投在借贷市场,它们应该获得相同的回报,于是就可以建立一个等式,从这个等式就可以推导出二者反向变化的关系。

当然,这是在理想状态下来说的,就是不考虑风险差异,没有交易费用。

这个东西就是我们要掌握的理论,或者说正确的理念。

让我再说一遍,在理想的状态下,不同的金融工具,其收益率是相等的。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你用人民币买东西,就要多出钱,用美元呢,是不是就可以少出?没有哪个傻瓜10美元的东西,你出10人民币他就卖给你。这就是说,你用良币支付,数目字就少,你用劣币支付,数目字就大。但是折算下来,你的实际支付怎么样?是一样的!

看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你就得出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低级啊,你的经济学就不过关。明明看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你却得出劣币不能驱逐良币的结论,这就高明了。在理想的状态下,劣币和良币的收益率是一样的,劣币不能驱逐良币,但是加入交易费用,例如界定是不是劣币成本太高,高过了因此而获得的收益,或者法律不允许拒绝接受劣币,那么就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但是加入另外的约束条件,又可以得出良币驱逐劣币的结论。

你看到投资股票、债券的收益不相等,然而得出在理想状态下,它们的收益率应该相等。这才是学问。在这个学问的基础上,加入不同的约束条件,又得出不同金融工具收益不一样的事实。这样你就可以用一个理论,去解释形形色色的现象,甚至表面看来互相抵触的现象。

大家想想:为什么我对“三从四德”的解释是对的呢?因为我用同样的逻辑,解释了欧洲的贞洁裤、非洲的割礼,也解释了现代人为什么又抛弃这些东西了。我说一夫一妻、一夫多妻是为了确保孩子基因清晰、避免近亲繁殖,从而提高人口质量的一种制度安排。根据我的这个逻辑,在远古,当人口数量少,成活率又低,人口数量增长成为优先考虑的目标的时候,一妻多夫又是最优选择。我们无需回到古代,单凭理论就可以推断,像今天摩梭人走婚制那样的母系氏族应该是存在的。这就是理论的魅力。这也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含义。

当年我读博士的时候,写了一篇小文章,解释为什么买牛奶、吃海鲜有排队的现象。我的分析既解释了这样的排队现象,又解释了为什么买铅笔没有排队的现象。《经济学消息报》总编高小勇老师说,自从我写了那篇文章之后,我的经济学水平就有了大幅提高。

也可以从利他假设出发去构建经济学,但一定没有从自利假设出发构建的经济学好,因为前者无法解释利己行为,后者却可以解释利他行为。为什么《国富论》是划时代的巨著,也有这方面的道理。很多人把《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相提并论,其实二者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从利他假设推导出利他行为和从利己假设推导出利他行为,怎么能够相提并论呢?

现象可以反常,原理没有例外。掌握了原理,我们就可以驾驭纷繁复杂的世界。原理是不变的,变化的是约束条件,于是理解世事的关键就又回到了我反复强调的约束条件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