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7篇:教研随笔•不要对自己不懂的领域信口开河

2021年第7篇:教研随笔·不要对自己不懂的领域信口开河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目前,语文教育界流派众多,观点纷纭,论争也在所难免。我市张华老师提出的“技术作文”理念就经常成为各大语文论坛热议的话题。一旦有人挑起这个话题,很快就会形成交锋。很多人不去了解张华老师“技术作文”的具体主张和教学课例,不去阅读人家发表的论文,一看“技术”两个字,脑袋里条件反射般蹦出来的字眼就是“技巧”。即使张老师在群里申明自己的主张,例如“写作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完成一次写作活动,既要有技术,也有思想、认识、情感乃至环境、心理状态”“把写作和语文教学中的作文区分开来”等,而且他说的“技术”指的是一套可操作性的程序性知识,恰恰与“技巧”是不同的,所谓“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巧”是无法通过操作技术传递给他人的。对于这样的作文教学主张,不论态度是支持还是否定,是商榷还是批判,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前提是你要去真正了解人家在说什么。如果根本不去或者说不愿意去了解“技术作文”的主张就对其进行信口开河式的批评,这至少是一种学术浅薄。于是讨论的时候,张华老师已经将“技术作文”的主张说了出来,但还是有人说:“技巧训练只有结合作文实际作文评语传授才管用。只是大讲技法空讲技法让学生去生搬硬套,如此没有实效!作文专著一本本,作文秘籍一部部,作文论文一篇篇,往往不是为了解决写作难问题,而是为了卖钱或‘出成果’。”这就是无法继续对话沟通的表现,你跟他的思维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上。人家说的是“技术”,你就想当然地认为“技术”无非就是“技巧”“技法”,而“技巧”“技法”类的东西我们已经搞了几十年了。从偷换概念到道德指责,这就是一些人的说话习惯。

以前年轻不谙世事,总是自以为读了一点书,就可以对别人的观点说三道四。一说“诗意语文”,就认为语文怎么会有诗意,那议论文、说明文、新闻能有诗意吗?一说“真语文”,就会认为难道还有“假语文”吗?那“假语文”还能叫“语文”?一说“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核心不就一个,专家居然整出四个,这什么专家!这些论调和内容,如果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用来调节一下用餐氛围,我觉得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在正规的学术场合,例如学术论坛、学术会议上信口开河,那就会暴露自己的浅薄无知。现在年龄大了,遇到新鲜的观点,不会再轻易肯定或否定,先阅读一些材料,多了解一些内容,保持警惕而不拒绝的心态,然后再做出自己的判断,这样可能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论争。

正因为目前QQ、微信的群很多,不少好友热心地把我拉入这个群,拉入那个群,事后我都悄悄退群了。原因很简单,做学术还是要独立思考,在群里说一些不经大脑的话,不如沉下心来读一读人家的文章,这不也是更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吗?何必要把时间花在无谓的纷争中呢?记得以前跟教研室何主任聊天,何主任说了一番话,对我很有启发。他说每个人所处的阶层、位置不一样,视野自然也不一样,眼睛能够看到的东西自然也都不一样。对于某项教育政策,不同人看到的、理解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如果仅仅从自己的位置、角度出发,对这项政策进行印象式、感觉式的评论,那就没什么意义。仔细想想,确实也是这个道理。例如学校有老师喜欢搞一点教学研究,有人肯定会认为“你这完全是不务正业”,因为他的认知视野就是教学和教研就是对立的,你搞教研就是旁门左道,不专心教学,思维就是这么简单直接。你一说“教学业绩”,那就必须是“教学成绩”,其他内容都不能算业绩。你一说教师要申报课题,那就一定为了评职称,马上给你扣上“功利”“花里胡哨”等帽子,思维就是这么偏激!

我又禁不住想起了去年的一件事。我本人喜欢写一些教育随笔和论文,后来还组成了中山市教研论文写作研究组,招募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开始进行写作研究与实践。年末的时候组织了一次骨干教师论文写作培训,培训后就听到了很多“尖锐的批判”。说你们不就会写论文吗,有什么了不起呢?有本事你去上课,你去参加教学比赛啊!我真想说,你论文写不过我,上课也未必比我上的好。说你们每天就是写文章、发表文章,不去研究课堂教学,这种功利化的导向把老师带偏了;还说你们这个团队严重影响了我市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严重损害了区域的教研气象。说实在的,我还真佩服这些人能想出这么高大上的概念来攻击我们。不过还是那句话,不要对自己不懂的领域信口开河!

尽管如此,我觉得不知者不怪,孔子也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于是我就写了一篇《为什么写作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短文,全面介绍了教师专业写作的取向与路径,例如指导教师将论文写在一线课堂上,研发“基于课例的论文写作模式”,教师要创作自己的“代表课”,要通过专业阅读的方式掌握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精准把握课堂教学目标,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我想我说得够明白了吧,虽然我们是“教研论文写作研究组”,但不是以写论文和发表论文为唯一目的,而是将论文扎根于课堂教学实践中。但是很遗憾,这番话不仅没有改变某些人的看法,反而受到了变本加厉的攻击。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你跟他们费什么口舌呢?每个人的价值观、教育背景、认知水平都有差异,人往往最痛恨自己所缺失的东西。写作能力缺失,他们就去痛恨坚持写作的人。记得有一本书名字叫“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其实我觉得装睡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他已经睡着了、睡偏了、睡在地上了,还以为自己一直醒着。

常与同好争高下,不与异己论短长。坚持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符合教师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事,重要的不是获得所有人的认可,而是究竟能否给志同道合的老师带来扎扎实实的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