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滑坡病害分析与处治方案探讨

某公路桥梁其中两跨通过突出山脊,山体自然坡度约25~30°,坡体前部河流常年有水,地表堆积体厚约5~7m左右,桥梁施工时对坡体进行了高度约6m的开挖。暴雨导致上部堆积体富水出现塑流状滑移,造成距桥梁约50m的后部坡体产生了长约60m长的牵引裂缝,位于土岩界面的剪出口与桥梁近于同一标高,滑体方量约1.5万方,严重威胁正在施作的桥梁安全。
图1 桥梁标高距河床约20m
图2 堆积体塑流剪出口与桥梁相互位置
从现场看,突出的山脊造成河流弯曲状,而坡体后部明显存在有别于两侧的凹槽形态,堆积体下伏基岩产状较为紊乱,总体上呈顺层状,但坡体前缘的沿河部位产状局部反倾。由此可见,该段山脊为顺层老滑坡滑移所致。滑坡的滑动在后部形成了厚约20m的高大陡壁,滑坡体积约15万方。滑体依附于顺倾约28°的层面形成的滑坡插入前部河床,故滑坡整体稳定性较高,密实度较大而岩体完整性较好,也就使滑坡虽然常年遭受河流冲刷而没有出现变形和滑体风化程度较低,而呈现“假基岩”形态。
图3 桥梁经过的老滑坡正面形态

图4 桥梁经过的老滑坡侧面形态

顺层滑坡发生后,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滑坡形成的凹槽中形成了厚约5~7m的以崩坡积为主的堆积体,且由于汇水面积较大而坡体较富水。公路桥梁修建时开挖边坡时切穿了“假的土岩界面”,造成在暴雨作用下坡体发生了上部堆积体塑流状滑移。
基于此,该段坡体病害治理需考虑岩体完整性较好的顺层老滑坡治理和上部的堆积体塑流体滑坡治理,且两者病害的治理应相互衔接。
1、堆积体塑流体滑坡
由于下部桥梁的桥墩已基本施工到位,且堆积体的清方不利于凹槽后部与两侧坡体的稳定,故堆积体滑坡需采用原位支挡方案。但由于滑体规模较小而滑体塑流状,故不宜采用抗滑桩和锚固工程进行治理。
由于,结合凹槽中部堆积体厚度较大的特征,在堆积体滑坡前缘(桥梁边坡后部约5m的部位)设置两排长约20m的微型桩(低于河床标高约8m),其中桩体外露地面约5m,并在其上设置高约6m的砼挡墙,墙后填筑透水性材料对滑坡进行反压支挡。从而利用微型桩的提供的地基承载力、抗滑力、抗倾覆力有效确保滑坡的稳定。
2、顺层老滑坡
由于微型桩长20m,且低于河床标高约8m,故有效的对老滑坡进行加固。但考虑到桥梁施工开挖边坡的影响,故在高6m的开挖坡面上设置长12m的锚杆框架结合微型桩对顺层老滑坡由于工程扰动的因素进行补偿。
该方案经现场讨论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予以采纳。该滑坡分析与治理的心得是需结合地形地貌、坡体产状、坡体结构等正确识别滑坡,防止单纯的从一个方面分析坡体病害性质,从而造成“假基岩”伪装为“真基岩"而导致滑坡的遗漏。滑坡的治理需同时兼顾不同性质的滑坡,从总体上考虑处治工程措施,从而提高工程品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