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 让一只桶说话

让一只桶说话

王尧

成都市科华中路小学

小Q小朋友今年读四年级,患有中重度自闭症。语言发展迟缓,能发简单的单句,复句语言结构不完整;理解能力相当于学前阶段。四年级从学校北三楼搬到了南三楼,环境的变化对自闭症小朋友来说可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不回教室、在教室里不停的走动、集会时到处乱跑发出噪音等等,很多问题接踵而至,让老师们和家长都无从着手,头痛不已。小朋友却依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有一次班主任打电话给我说,“小Q跑进女厕所了,这不是第一次了,前后4次了,还有一次是被胡老师直接撵出来了的”。我的第一反应则是怎么会这样呢?1-3年级都没听说他跑进女厕所,反而越长大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都是退步呢。当我不断深入思考时,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两个词——无辜行为和问题行为。这场进女厕所事件因为孩子患有自闭症伴随的刻板、常识理解有误的无辜行为,还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寻求关注的问题行为呢?循着这两条线索,全面开启了我的侦探之旅。

第一步深入班级,找到目击者,询问孩子进入厕所的时间、发生时的情况、但是发现会时怎么做的,孩子的反应怎样?

第二步联系到家长,了解孩子在家如厕情况和基本常识教育情况。

第三步找到小Q,通过简单询问、绘画等形式弄清楚,孩子是不知道没有学,是知道不理解,还是知道理解但又有特殊原因。

经过三步骤,已证实孩子确实去过女厕所,但是没人说得清楚他是去女厕所干嘛;家人一直在家教孩子如厕等基本常识,在家如厕情况良好;小Q知道并理解自己是男生,男生要去男厕所;那么问题来了,孩子为什么要去女厕所呢?为此我们展开了随班跟课,观察行为的探究,终于在工作开展的第二天,情况有了重大的突破。

打扫厕所的保洁阿姨在和我们的交流中提到:“小朋友喜欢抢她的水桶去冲厕所,经常将厕所弄得很湿。”我们的敏锐点瞬间被触碰激发——是否存在刻板行为呢?再次和孩子妈妈细致交流了孩子在家如厕情况,发现在家里的是冲水厕所,每次上完大便后孩子都会记得将便便冲走才离开而学校的厕所是自动冲水。 核心问题的关键找到了:刻板行为——上厕所后必须冲厕所。

那么桶是不是用来冲厕所的呢?那这只桶和进女厕所有什么关系呢?4年级以前为什么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呢?围绕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展开了讨论。在心理老师那里,侦破了第一个问题:孩子在环境中暴露程度取决于孩子是否对环境建立了安全感,也就是当孩子觉得这个环境可靠的安全的,他才愿意去解大便。妈妈也证实以前孩子从来不在学校里上大便。由于孩子的刻板行为,上完厕所要冲,所以他才满世界找桶,而打扫卫生的阿姨,习惯将桶放在女厕所,所以才出现去女厕所的现象。攻破了第一个问题后,其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知道了小Q进女厕所的原因后,接下来就可以做调整了。首先和保洁阿姨商量,把卫生打扫完后,将水桶放在三楼的厕所;接着制定家庭和资源教室去刻板化和生活常识的训练;然后找到班主任和同学解释小朋友去女厕所的原因,最后观察调整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小Q再也没有去过女厕所了,用桶冲厕所的次数也有所减少。

四年级了,男孩子还跑到女厕所去,这一行为听起来是多么负面啊。面对一个有语言障碍的自闭症小朋友,他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了影响时,我们想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想去理解他,想去帮助他,却苦于没有办法得到我们需要的信息,作为家长、教育者我们难免会焦虑,会不知所措,可能会有负面情绪。在意识到孩子进女厕所是为了拿桶,我的心里除了暗暗的窃喜还有一丝愧疚,高兴的是自闭症孩子能够在新环境中建立安全感,这是孩子适应环境的进步。愧疚的是往往我们只看到了问题行为本身,或者是问题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就忙着焦虑不安,却忽略了行为背后的原因才是问题的根结所在。语言是每个人表达自我的工具,语言分为头口语言和肢体语言等。有的孩子可以直接表述自己的需求,有的却不能。但是行为是一种直观需求的呈现结果。每种行为背后都是有语言的,仔细去观看,仔细去聆听,就像侦探探案一样,环环相扣,步步验证,不轻易以行为结果武断的判定孩子的品行特性。

特殊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离不开学校大环境的支持,和每一个教职工的热心配合和家庭的后盾保障。班主任在班级创设接纳、友爱、包容的班级氛围:解释自闭症小朋友去女厕所的原因,维护孩子在班级同伴中的形象;资源老师负责在资源课堂上教孩子如厕等生活常识;保洁阿姨提供水桶;家庭负责去刻板化行为的代替方法。缺少哪一步的支持,我想孩子的改变都不会那么迅速。

医者仁心,教者仁爱,教育是一种引领个体成长,促进成功发展,走向优质未来的手段。每个人都是特殊的,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材施教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应该付出实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