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 唐诗解读——杜甫之《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
岱宗:泰山另一种称呼。《尚书·舜典》:“东巡守至于岱宗。”
齐鲁:周代所封两个诸侯国。齐在泰山以北,鲁在泰山东以南。
造化:天地万物之所从生。指大自然。
阴阳:山北背日为阴,山南向日为阴。
昏晓:日出为晓,日没为昏。
决眦:形容眼睛睁得很大。眦,眼眶。
会当:一定要,料想之词。
解读:
杜甫34岁以前留下来的作品不多,清代学者卢世曾分析极有可能是杜甫晚年时认为早期作品不太成熟,故而舍弃。但这首诗却是诗人早期不多的精品之作,是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至二十八年(740年)诗人漫游齐赵时期所作,其中充盈着一种年少气盛的活力和激情,浦启龙认为这首诗:“杜子美心胸所魄,于斯可观。”在诸多杜诗选本中,此诗当选之作且为首选。
全诗围绕“望”字层层展开,前四句是远望和俯望,五、六两句是在山麓、山间近望子成龙,最后两句是想象登顶之后四下瞭望,借“一览众山小”寄寓诗人远大胸怀。
泰山是古代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分界,山北为齐国,山南为鲁国。首联由“望”字生发,当诗人乍一见泰山时,竟然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形容描绘,只能在心中默默地沉吟“岱宗夫如何”,后世学者以为“夫”字为“大”字之讹,其实大可不必,“夫”字本属文言虚词,在句中起到提顿延缓音节的作用,若用“大”会索然无味。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大气磅礴。只五个字囊括千里,这是盛唐诗歌中常见宏伟的体势与气象。这句诗成为泰山的绝唱,以致于明代诗人莫如忠在游览了泰山之后,写下了《登东郡望岳楼》:
峰峦叠障吕梁新,
霍岳云天沁水瞋。
齐鲁到今青未了,
题诗谁继杜陵人?
颔联以独绝不群的炼字成中国诗歌史上的典范,一个“钟”字,将自然写得极具人情味,若非胸中有包孕天地的豪情,断不能作此语。诗人感受到了泰山的高峻,使得山之阴日光不易照到,故而常为“昏”,反之山阳而常为“晓”,泰山将齐鲁大地分割成“阴阳”“昏晓”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颈联诗人没有直接写山,转而写“望岳”的神情与感受——远望高耸入云的泰山,山岚云气舒卷自如,诗人顿时觉得自己的心胸开豁明朗。忽然一只飞鸟由近向远飞向山去,诗人似与远去的飞鸟一起投入到崇山的怀抱。
尾联紧承其意,凸显出诗人急切登临的心情。前六句是实写,尾联则是以虚笔收束全篇,给读者以极大的期待与想象空间。所谓“他人游泰山记,千言不了,被老杜数语说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