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今论古说下峪

下峪,这个在河南省的地图上很难找到的豫西小镇,虽名不见经传,却渊源流长,历史悠久。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下峪镇(当时为公社)故东村千佛寺附近,有一石姓瓦盆匠在打窑时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斧一把,现存于洛宁县文化馆。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远古,我们的祖先已经在洛河沿岸刀耕火种,繁衍生息。

距下峪街1.5公里处的鞍子岭西北侧,发现一个庞大的汉代古墓群,从墓葬规模及出土器物来看,下峪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是人口密集、豪门望族众多的繁华小镇。传说唐代大将马三保曾屯兵镇守下峪,“马三保的鞭子”名震豫西,令来犯蟊贼闻风丧胆。马将军死后葬于东南角的山沟里,即现在的马坟,五十年代初墓碑尚在,后因暴雨数日引发山洪,坟前地陷,墓石掉入沟底被埋。宋代名将杨再兴亦曾镇守下峪,屯兵下峪西窑。下峪乡麻院村有走马坪、仓房沟、跑马岭、栓马桩、饮马坑等地名,这些地名均因宋代大将军金荣在此操练兵马而得。明末,闯王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曾在西南象君山麓开矿炼银。上庄王姓在此居住也相当久远,在其鼎盛时期,在下峪街留下许多宏伟建筑,如过街楼、百王庙、石牌坊、王家大院等。到了近代中国,下峪也与多灾多难的祖国一样,落入了战乱频仍、饥寒交迫的苦难之中,先后经历了跑老万、跑王老五,跑老日(日本)等劫难,真是刀客横行,民不聊生,兵荒马乱,人心惶恐,颠沛流离,朝西暮东,直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古镇才得以安生。一九四九年十月新中国成立,才使古老的下峪真正获得了新生。

下峪原名曰“赀谷”,据《洛宁县志》记载:“宋元嘉七年(430年),雍州刺史王诞后军外兵参军庞季明入长安招和夷、夏,自赀谷(今下峪)入卢氏,过高门木城西去。”后改为“柳林镇”,此名由来已久,但原址何处说法不一,缘起于哪朝哪代已无籍可考。下峪老街西有一过街楼,现仍完好,过街楼与戏楼之间有一石碑,其上记载,大意为建过街楼与戏楼竣工而立,因该碑于一九五七年大搞水利建设时被拆除。据下峪老年人回忆说,其原文原话已不能详记,只记其概略:因山洪暴发,村镇被毁大半,不可修复,为安全计,移建于柳林之西。过街楼上嵌有“古赀谷”三字,至今仍清晰可见。

另据下峪董氏祖茔墓碑记载:“先祖林仪公初居山西洪桐,后迁居于此,葬于柳林之北”(下地村后面)。由此可见,柳林镇原址可能就在马坟沟出口与石桥沟以东的开阔地带,且在大石桥之下。其理由是,既是山洪暴发,必然是南北两河汇集,水势猛涨,势不可挡,所以才湮没村镇,是在情理之中。

柳林镇迁址时,后上庄王家正处于蒸蒸日上的鼎盛时期,建南庙、立牌坊、修过街楼等,都是王家出巨资援建,因后上庄在南涧河的上游,柳林镇在其下面的峪里,故王家人常称新柳林镇为下峪,久而久之,约定俗成,众人也随王家如此称呼,改名为下峪。

据戏楼墙上有碑提示:“邑仁侯洪太爷恩准下峪甲碑,时道光二十年二月。”由此可见,从此改称下峪甲。下峪火神庙上殿石碑上也有记载:“邑治之西百里许曰下峪镇,径通三关之险,路连九岭之遐,二川交融,八岭互拱,商贾云集,民稼桑农……”可见,下峪古镇是个洛卢交通的必经之地,商客不断的豫西重镇。峪,音yu,本地人则将峪字儿化,读yur,轻声。

自柳林镇被水冲毁,下峪人的祖先们便选址西移,依山傍水,顺洛卢古道而建新街,虽然规模不大,可是在当时也算是极其壮观。两旁有店铺二三十家,中间青石铺路,西有文昌阁(过街楼),东有贞节坊,五天一集,人流熙攘,居洛宁卢氏之间,自然形成驿站。

下峪北依五龙,南朝象君,地处峡谷之间,四面群岭互拱。东翻五岭可达宜洛,西渡洛水能抵卢、灵。西距莘城八十,东行百里永宁,终年客商不断,四季驮运不停,骡马大店应运而生。所以,古老的运输业给下峪带来了勃勃生机。

运输业的发展,也给下峪市场带来了繁荣景象。如:鸿兴昌的烧酒店,公义长的山货行,广茂恒的药材庄,王奉天的大刀面。赵镇东的洋油最便宜,点亮下峪半拉天,还有那灵宝的大枣山川的麻,范里街的水旱烟。四邻八乡小买卖,每逢三八把集赶。

过街楼外,一片广场是粮食市场,由几家分散经营。各家放三二十个笸箩,设一账桌,一两个人掌斗(木制,方形,中间有梁,每次可盛二十八九市斤),报账声高而悠扬,成交后双方出佣金。粮食品种主要有黑豆、小豆、玉谷、小麦,大部分是由粮贩运往长水出售,也有少量供应本地缺粮者。

牲口市设在街西头,牛、驴、骡、马啥都有,看上眼,由经纪砍价,讨价还价后成交。

十字街南侧设柴火市,每集可上几十担,都是从南山起早担来的,卖后大都到街上买点油盐之类。

下峪街还有几个古建筑,如南庙、火神庙、牌坊等,分别介绍如下。

南庙是神权时代的产物,人民为了祈福求财,避祸纳祥,挖空心思把它修建的极其庄严辉煌。南庙由上庄王家出资兴建。它选址在南北河汇集处的三角地带,座东向西,占地约2000平方米,大殿高垣,气势巍然。古式大门,上挂竖式牌匾,刻有“百王庙”三字,迎门有古槐一株,粗可三人合抱,月台前有柏树四棵,喻四柱香之意。

月(或称阅)台后是大殿和献殿,俱三间,大殿正中塑百王神像,左有山神、土地、青苗,右有菩萨、火神,南有侧殿,供奶奶菩萨,北侧供药王圣祖,俱泥塑锦身,栩栩如生。

南庙属砖木结构,气势雄伟,造工精致,雕梁画栋,青瓦鳞比,八砖罩顶。屋脊嵌龙凤图案,取龙凤呈祥之意,还有钢叉琉璃兽、狮子、海马、倒栽鱼作为陪饰。

正殿下方对面是戏楼,其造工不比上殿逊色,南有侧房三间,供艺人们食宿之用。北有道房,分主次两座,是另一小院,乃和尚、道士修禅的地方。

传说南庙的围墙颇有灵性,可以自己移动,烧香拜佛或看戏的人无论再多,都能容得下。

随着时代的变迁,南庙又成了下峪人培育人才的园圃,是新文化传播的摇篮。

一九四一年,豫西几县为迎接欧阳珍专员的检阅,都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打神兴学”运动,当然,南庙也不能例外,随即清除了神像,盖起了“中山门楼”,还附设了妇女班,学校统一命名为“××国民小学”。

南庙最初办成官学,定名为“短期实验班”,主教有:上庄李鼎山,水溃董桂山,相继有西施卫耀斗,赵村贺鸿升,本街李梧荫,山底孙子威等。到四一年则有赵书田、郑××任教,再往后就有河东王照争、王乐贵等。

建国后学校不断扩大,先后更名为下峪小学、洛宁九中、下峪中小学、下峪中心小学。一九九五年大兴集资建校之风,因建教学楼,拆除了南庙中的戏楼、上殿、耳房等大部分建筑。二零零零年乡政府扩建,将仅存的一座献殿夷为平地。从此,偌大一座百王庙一无所存。

火神庙座落于下峪老街西头,面南而建,上殿三楹,土木建造,内供观音菩萨、火神、五瘟大使神像。因都说火神特别灵验,人云亦云,所以也就只叫“火神庙”。

每逢大年初一,全村老少都起五更,赶往火神庙争烧头炉香,据说谁香烧得早,谁就能在这一年里人安事顺。

正月初七是火神爷生日。这一天热闹非凡,善男信女接踵擦肩,香火终日不断,烟雾缭绕,锣鼓喧天。贡桌上摆下了丰盛的贡品,献猪献羊,献上山珍海味。祭祀毕,大人们兴高采烈,饮酒行令,小孩们也能得到一点食品干果之类的赏赐。

会后酝酿下届的会首人选,由个人申报,大伙赞同方能胜任。当选后,都是想能在下一年的盛会上比这一届办得更出色。

庙会一年两次。三月会,三月十五日是正会,会期三天,其开支费用由街上的商户和与会摊贩分摊。十月会,十月二十三日是正会,会期亦为三天,其支出则有附近各村农户出资。

演出单位大部分是从外地请来的著名戏班,有东路(豫剧)、西路(秦腔)、越调、二簧等。观众都是男的站在月台下,女的坐在月台上,不能混杂,否则是会被别人耻笑的。

逢年过节,则是地方上的耍伙戏,凑热闹,啥也不图,平时演员们自发的排练,都想在舞台上露一手。剧种主要是阳高(曲子戏,曲剧的前身)。

除了唱戏之外,还有几种娱乐方式,那就是踩高跷,扭秧歌,跑竹马,玩旱船。

建国后,火神庙、戏楼则变成粮店的仓库,以后又变作钢磨、卫生室,直到改革开放时才将这两处卖给私人。上殿已被拆除,仅有一残碑,已字迹不全,现摘录于后,以供参考——

重修菩萨、火神、五瘟大使庙碑序:

兹庙之建由来旧矣迹其始原在街外西边乃张君子英重修有残碑可考风蚀雨渍损其旧制彼时有侯铨分州王君文秀者系有清公之长孙慨然以功德×××理人募化若干金遂于乾隆五十五年移建于此迄今已数十余年被风雨剥蚀房垣倾颓神像损伤几暴露于光天下矣今有段君景遇任君万福及崔君礼德××××尚君法兴殿元殿鳌张君孟泽与文星龙光等观之心恻因在街坊村××××董其事仍其旧址重为修理于脊瓦之参差补葺之使其坚固檐之毁××××内外墙之损坏者粉饰之使足壮观神像之缺手足耳目者捏塑之使成×××可像者乃威然而可畏焉盖此举也修理之功固不容淹没弗彰即施财者××××岂无传哉用是醵金镌石以誌之使永垂不朽云是为序

邑庠生员李文炳撰序并书丹

道光二十三年岁次癸卯黄钟月中浣 立

牌坊和过街楼是下峪老街的东西大门,雄居于洛卢古道之上。牌坊因其造工精致,气势宏伟,堪称永宁建筑一绝。现在的粮管所西面围墙外侧一直往北与老街东巷的交叉处,便是它的原址。

牌坊属砖石结构,高数丈,长三丈许,底层厚丈余,平台之上宽约五六尺。中间稍高,两边对称而低,上盖绿色琉璃瓦,装饰考究,房脊两端是龙头,正中钢叉呈“ 申”形。中间是亭式建筑,四角挑簷上翘,并各挂一大铃,风吹叮当作响。

上层簷下,悬有“圣旨”竖额,边镶二龙戏珠图案。背面有“纶音”二字,边镶双凤展翅图案。

“圣旨”下方横一长匾,上书:“旌表敕赠修聀郎王润邦妻××××××母陈氏孺人节孝访”(其中一块现存赵元生处,另一块是半截,现存尚学本处),时为:道光二十九年。

正面右侧石碑上刻“淑德永被”,字迹凹面,颜体,行书。其字风流俊逸,鹤风仙骨。本街学者李梧荫尝赞此字:点、撇、勾、捺,笔笔用力;竖、横、弯、挑,处处自然,真是妙笔生花。(此碑已残损,可见上面三字痕迹,上刻龙飞道光二【中间损坏】已酉与上吻合,都是公元一八四九年)。

正面左侧,刻有“有丈夫气”四字,柳体,正楷,字亦挺拔有力,出自大家手笔。

背面“纶音”下面,镶有砖刻八仙图,精雕细刻,栩栩如生。

左侧石碑刻凸面字“巾帼完人”,右侧亦刻四字:“节孝楷模”,字体也都出手不凡。

牌坊四角立有四个石狮子,形成两对,每对形态一模一样,不差分毫。更为出奇的是每个狮子口中都含有一圆珠,可来回滚动,但却取不出来,孩子们好奇,经常骑在石狮上用小手掏动圆球。由于此牌坊华丽奇特,所以就成了下峪一大景观,下峪人有了它也感到自豪。

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此牌坊被拆除。

(0)

相关推荐

  • 门头沟龙泉镇门头口村

    门头沟区渊源所在--圈门    门头沟区龙泉镇门头口村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在爱好古迹的群里很有名,现存三处门头沟区保. [圈门过街楼] 圈门过街楼,横跨横岭至永定河的泄水沟(俗称门头沟)上,圈门之 ...

  • 长清消失的村庄(一)——东障

    篇头题字:樊树勇 长清碑碣撷萃(前言) 长清是一个古老的区县,早在8500年前,就出现了以月庄遗址为代表的山东省最早的"后李文化".周代,设卢邑.秦代,设卢县.隋开皇十四年(594 ...

  • 潞安府火神庙会

    潞安府火神庙会--昔日喧闹哪里寻? 翻开潞安府老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大十字街往北有一段路叫卫前街,一座叫万寿宫的大庙挡在路中,万寿宫的右首(西边)还有一座大庙是天齐庙,潞安府的老百姓把天齐庙叫火神庙, ...

  • 保定关岳行宫

    游保定关岳行宫     博陵 关岳行宫,俗称"老爷庙".当年在保定的时候,还不知道城南有个关岳行宫.清晨,一路寻到离住处不远的行宫时,古物市场的一些露天摊位刚刚摆开.     早在 ...

  • 京西古道上的古过街楼

     门头沟琉璃渠村过街楼  门头沟圈门过街楼 在永定河两岸,分布着多条"西山古道".在这些历史文化丰厚的京西古道上,如今还保留着很多古村落.古寺庙等.而在古村落中,还有一些独特的古建 ...

  • 洛宁县下峪镇后上庄举行王氏先祖立碑祭祖典礼

    3月31日上午,下峪镇后上庄王氏委员会在会长王照武的带领下,族人30余人参加了王氏先祖立碑仪式. 清初康熙年间吉奉祖携长子进兴及三子守兴.四子化兴.五子福兴等自灵宝县五里头迁居洛宁下峪后上庄村,二世祖 ...

  • 难忘的一次下峪徒步旅行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徒步远行,三十多年过去了,记忆已渐渐地模糊,但那份同学间的情意,却伴随着这次徒步行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一九八四年冬,期中考试已结束,周六,在学校吃过午饭,张建江约张建军,刘青军, ...

  • 【下峪轶事】之三十六:载入史册的下峪往事

    [下峪轶事]之三十六:载入史册的下峪往事 下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人才辈出.仅民国六年的<洛宁县志>卷四<人物>就收录下峪人事25人次,包含方技.孝善.文学.乡耆.列 ...

  • 【下峪轶事】之三十七——王立基的传奇人生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由故东豪绅王化南引荐,私立力行中学从开封市府西街迁至洛宁故县,其儿子王希仲任学校董事长.开办时,校长张抗艰,教务主任赵渊如,训育主任赵振中,总务主任王汉儒.力行中学在故县办学 ...

  • 【下峪轶事】之三十五——民间传说三则

    一.硖石狗王庙传说 下峪硖石桥东北角100米处,有一狗王庙,庙前有一棵四把大的血柏.洛潼公路未修之前,韩卢古道从柏树下穿过.相传有一年夏天,烈日高照,酷热难挡.一商人东去行商路过此处,有些疲惫,便坐下 ...

  • ​【下峪轶事】之三十二——抗日英雄雷来喜

    说起下峪乡岔上村的雷来喜的抗日事迹,不能不先说说李元周. 李元周(1905一1943),字绍文,洛宁县底张乡下高村人.1924年跟随族兄李其芳拉杆起事,李元周心狠手辣,无恶不作,草菅人命.1929年6 ...

  • 【下峪轶事】之三十一——西施王海超其人其事

    今年清明节上坟时,想起二十年前老姑带着我们几个侄孙到西坡祖坟指认坟茔的情景.老姑张娥当时七十多岁,一双三寸金莲诉说着曾经的苦难,满头银丝见证着岁月的沧桑.老姑一生命运多舛,悲苦不堪,她先后经历四次婚变 ...

  • 【下峪轶事】之三十三——探访下峪南禅寺

    闲来无事,常翻阅一些有关洛宁的文史资料.一次在<河南文史资料>第十四期中看到崇阳籍人士苗培萌先生(1900年7月生1977年12月去世,解放前曾任洛宁高小校长,西北军总部书记.科员,河南确 ...

  • 幽静弥陀古寺,茶韵梵菁山屋,南五台下石砭峪乡土间的悠然周末

    曾经多次登上西安正南的南五台,这个俯瞰西安的好去处,有始于隋唐的佛文化风韵,也有秀美的五台俯瞰的心灵释怀.而萦绕心海的三月弥陀寺玉兰花开之美,却一直未能目睹.春意四月,与好友一起走进依偎南五台的石砭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