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上海烈士英名墙”上的最后一名烈士——泰兴籍周果生

三    坔    夜   话

一方水土有一方文

这里是《三坔夜话》,李老师斯时乡轩临窗,于此跟你诗词吟哦,抒怀述志,漫笔人生,点情碰心,说故事,聊语文,话庄道巷,谈古论今,......

笔者之桑梓乃革命老区,在这块热土上不知走出了多少战斗英雄,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日前,家乡曾隆重举行了纪念黄桥决战八十周年的活动,共和国的许多将帅之后与许多新四军老战士的子女都相聚于泰兴,一起缅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不日,为纪念家乡的特级战斗英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杨根思牺牲七十周年,据说桑梓泰兴还将组团去丹东祭扫。纪念正是为了记住历史,记住英雄,弘扬革命的传统和英雄的精神,无疑这是具有莫大的意义的。

为此我的一位同仁特将我前不久于公号分享的一篇文章《泰兴籍新四军老战士史保东》呈于有关方面,要求赴丹东团队到时顺道去看望一下尚健在的佤泰兴籍的老英雄现定居于长春的史保东。为此,我则想起了佤泰兴的另一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在上海解放战役中光荣牺牲的英雄周果生。我之所以想起他,并且要在此时说说他,实在是因为他文武双全事迹太感人,他牺牲时太年轻,他的英名曾湮没于岁月太久。
       周果生,江苏泰兴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解放战役中任二十九军八十六师二五八团七连副政治指导员。 1949年5月12日,年仅18岁的周果生在宝山潘家桥战役中,带领战友们冲在最前面,快要接近敌人时,他不幸被敌人用机枪击中腰部,壮烈牺牲。

他是上海战役牺牲的连以上干部中年龄最小的。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在上海战役中牺牲的战士共有7612人,在上海宝山烈士陵园“热血丰碑——解放上海烈士英名墙”上,镌刻着为解放上海而壮烈牺牲的近8000名烈士的英名,而英名墙的正中央则把位置留给了“无名烈士”四字,以祭奠和告慰那些为解放上海牺牲的无名英雄们。龙华烈士陵园曾将这些烈士名录结集为《热血丰碑》一书。200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周果生的哥哥看到了这本书,他马上联系陵园负责人,表示书中将弟弟的名字遗漏了,经过考证,这才发现了“第7613名”烈士。后来,周果生的二嫂从其二哥遗物中找出了果生在人生最后时刻写给家人的一封信以及他的党员小册子,捐赠给了龙华烈士陵园。

事实上,每一位烈士的确认工作都是翔实而仔细的。之前,在一段时期内查实的数据是,解放上海时牺牲的烈士共7784名,其中解放军指战员7612名,随军支前干部和民工72名,地方烈士100名。当龙华烈士陵园烈士确认调查组收到了于北京民航局工作的周果生烈士哥哥的来信时,因《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烈士英名录》中的确未将其列入,故为确认,遂进行了认真负责的确认调查工作。

为了查证这一情况,调查组做了大量的查访工作。他们首先找到了周果生生前的战友戴书仁和石祚祝,两位老同志回忆了周果生牺牲时的情景:“1949年5月12日,我团奉命在上海的咽喉吴淞、月浦、杨行向敌逼进,三营七连(周果生所在连队)是全团的前卫。当天下午一时多,部队追击到潘家桥,该地有敌一个连驻守,见我军至,边打边逃。周果生同志在前面带领一个排穿过大桥追击残敌,过桥后向东追到半里多路,不幸中弹负重伤。当战斗结束时,听到七连副指导员周果生同志已经光荣牺牲。”

得到战友证明之后,调查组又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馆藏资料中,找到一份《上海战役牺牲政治干部花名册》,其中第三页便记载有周果生同志的名字。调查组人员还亲赴江苏,找到了198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给泰兴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周果生同志为革命烈士的批复”,这份合法文件证明了周果生同志的烈士身份。

三方面材料汇总的结果表明,周果生同志确实是为解放上海而牺牲的烈士。从此,热血丰碑上也镌刻上了周果生——经确认的第7613名解放军烈士的英名。由此这名当年牺牲时年仅18岁的连副指导员的档案被公布于众。名为“1949,激战于上海”的主题展览还首次向公众展出了周果生人生中的最后一封信,字字吐露着对革命的热情与决一死战的勇气。

周果生生命中的最后一封信是他于1949年3月7日渡江战役前夕在战场上写下的,收信人是他的二哥和姐姐。在这封家书中,周果生向家人汇报了他最近战斗的情况,字里行间透露出英勇无畏的气概和与敌人誓死搏斗的决心。这封信现收藏于龙华烈士纪念馆。周果生人生中的这最后一封信已经泛黄,然字字句句皆饱含深情。

  信中说:“带着特击队争夺敌人的阵地,与敌人短兵相接过。敌人并不能夺取我的心脏和血,相反的,我用机关枪射击着反动的爪牙,向他们要还人民的血债……在现革命阶段中,部队工作是最光荣的,我很高兴带着战士们向敌人肉搏冲锋,要使全国人民得到早日解放,斗争在最前线!”这是一个革命者最坚定的誓言、最执着的信念、最无悔的奉献,字字深情,读来感人至深。这是他留给亲人的最后一封信,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封信。两个月后,他为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战友眼中,周果生是一个“年轻的、勇敢的、工作出色的政工干部”。他担任连队支部书记、副政治指导员时,还不满18岁。因为他有文化,在军中只要一到休息时间,他就会给战友说快板、讲故事、说笑话,开展文娱活动,受到领导和战士的一致信任。
  因为年幼体弱,部队领导想调周果生回文工团,他却坚决不肯去,他说:“我不离开前线,我要终生为连队服务。我要参加战斗!我要和战士们在一起!”

是的,周果生始终没有离开连队,为了自己的信仰,他早已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始终发挥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冲锋陷阵于最前面。事实上,无数次在电影中重现的“交党费”镜头,在周果生人生的最后时刻曾真实上演过。周果生中弹后,他强忍着剧痛,对正在替自己疗伤的通讯员和身边的战友说:“不要管我,冲上去,不能让敌人逃掉!”他从口袋里拿出两个小笔记本,对身边的同志说:“这是全连的党员名册,请交给党组织。”接着,他又拿出一些钱,说:“这是我所存的钱,请代交给党,这是我交的最后一次党费了!”

周果生的事迹感人至深!当我从有关资料中看到这些介绍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周果生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大上海的新生,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自己的信仰,他献出了自己的所有,直至自己年轻的生命。他倒在了新中国黎明的曙光即将出现的那一刻,他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我们今天的幸福,他的最后一封家书则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决不能忘记这样的英雄。共和国不会忘记他,大上海不会忘记他,人民不会忘记他,桑梓人更应该记住他!周果生和英雄杨根思一样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