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十六字令三首》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写作背景: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主席在会昌登山写下“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之后,红军便在当年的十月从闽西和赣南地区出发,开始了痛苦的战略大撤退,这一走就是二万五千里!红军这时候正像波涛汹涌大海上一条没有风帆的小船,危险万分。诗人的这三首十六字令就是在长征途中(1934年到1935年间)陆续写成的。
诗人在长征出发前不巧得了一场大病,可以说是躺在担架上被抬着踏上征程的。红军一路上,遭遇到数不尽的艰难困苦,一方面要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每一次冲破除敌人的封锁线要付出大量生命代价;另一方面面对茫茫前路,千山万水,不知何处是归程。
诗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带领红军踏遍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在长征途中,所思所感何止万千,诗人何以仅仅以“山”字贯彻整个长征征途?红军绝大多数时候都在高山峻岭中行军,大山给红军行军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但同时红军也是依托大山褶皱的掩护才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既历尽艰辛,又充满胜利的喜悦。毛泽东这三首小令,就是在这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写成的。诗中写山之高之险、之奇,完全没有一丝颓废悲凉之感,反而充满了喜悦之情和豪迈凌厉之气。
赏析:
【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在长征途中前路茫茫,面对万水千山,纵然是“离天只有三尺三”、纵然是“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的绝顶高山,红军将士也毫无畏惧为革命奔前程快马加鞭“越过关山无数重”。
红军面对困难没有卸鞍下马,更不会向困难低头,寥寥十六个字写出了红军征服一切艰难险阻而不为任何困难所屈服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万水千山踏遍,唐诗宋词翻过,描写山势之雄伟磅礴的诗词中,写的最好的可能就是主席的这个小令了“倒海翻江、万马奔腾”, 诗人连用两个比喻,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千山万岭的磅礴、雄伟的气势。
“倒海翻江连绵起伏”写极山之大,山之磅礴、凌厉、雄伟;“万马战犹酣”一方面写山之雄姿灵动奔腾,同时也正映衬出红军的伟大气魄,万水千山在红军眼中仅仅“只等闲”,磅礴的乌蒙大山在红军看来也只是“走泥丸”。
【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前两段诗人写尽了山之高峻、山之磅礴,接下来第三首极写山之雄、山之坚固、山之坚强。“刺破青天锷未残” “赖以拄其间”,不禁让人联想起“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铿锵豪迈之言。
山峰壁立千仞如凌厉长剑刺向天空,刺破青天而锋芒不损,这是何等坚利;刺破青天打烂旧世界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中华民族有了新的担当新的力量,这力量足可以像这万仞高山一样顶天立地。
总体来看,这三首小令,前后相承密不可分,成为一个完整的组诗。极写山之高、之大、之奇。虽成诗于艰难困苦之时,但格调雄浑豪放、意境磅礴豪迈。节拍循环往复,节奏紧凑,气势回肠荡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