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潮:“清新隽逸,兼而有之,如此写竹,真是当代郑板桥”
刘昌潮,1907年6月23日(农历)生于广东省揭阳县桂林乡;
1913年进桂林乡黎照小学读书,七岁开始学画;
1927年秋,考入上海美专美术教育系。亲得黄宾虹、潘天寿、诸闻韵、谢公展、王陶民、王个簃等大师的培养;
1931年作品二帧发表在《上海时代画报》;应泰国曼谷培英学校之聘,任美术教师。现泰国著名画家林耀开始受业于门下;
1934年夏,从泰国回国。尔后,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初先后任澄海一中,广东韩山师范、聿怀中学、普宁兴文中学、揭阳真理中学、揭阳一中、揭阳师范等学校美术教师;
1955年合作作品《农村俱乐部》入选全国第二届美展,并在各报刊发表;任政协广东省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以后一至五届连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省分会首届会员;
1961年代表文艺界出席广东省“群英会”;
1975年作品《墨竹》多帧,分别在本年度及往后数年被国家有关部门送往法国、美国、意大利、新加坡、澳大利亚、日本、泰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1977年任广东省文联委员;作品《新翠》获广东省作品一等奖;“刘昌潮”被编入《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79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7月和9月分别在汕头市、广州市和东莞市举办《刘昌潮国画展》;在广东省汕头地区文化会上被选为汕头地区文联副主席;
1981年刘昌潮艺术成就被编入《中国艺术家辞典》(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4年应北京人民大会堂之邀,创作《坚筠硬节凌霜雪》(竹石图),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北门厅,后编入《人民大会堂书画珍藏集》;
1989年按中央文化部安排,在香港举办《刘昌潮国画展》,展出1988年至1989年创作的作品一百余幅,出版《刘昌潮画集》(香港集古斋出版)(黄蒙田作序,饶宗颐题辞);
1997年6月10日(农历五月初六)于广东省汕头市逝世;
刘昌潮的花卉,特别是晚年作品,博采众家,自成一格。他继承吴昌硕一派的大写意传统,以金石书法入画,气势雄强、笔墨厚重;与此同时,他也吸收了以华新罗、任伯年为代表的小写意传统,追求墨色表现的灵动和清俊。
他画墨梅、墨荷、寿桃、松树、藤萝、枇杷等,多近于大写;画荻花、芦叶、细草、柳枝、幽兰等,多近于小写。他画松树尤其是勾画松针,四面出锋,浓密苍厚而尖利,可以看出潘天寿笔法的影响。
大写意以简笔为尚,唯其“简”,才能“大”,才能充分显示构图的奇致、形象的特异以及笔法的力量和气势;但简笔大写意也暗藏机险,如果缺乏天赋和笔墨功夫,易流于大而空、粗而犷。有吴昌硕之气象与笔势,但藤枝藤花更加繁密精致,从而形成自己的面貌与格趣。
刘昌潮有扎实的书法根底,早年用功于郑文公碑,继而又研习过翁同和的行书,长期的书法修炼使他落笔即力透纸背,他提出画作要“竿如篆、节如隶、叶如真”不单是重复古训,也是从多年艺术实践得来的体会。
从题画可知,刘昌潮的行草,结体近方而有姿致,笔力沉凝,意态连贯。他勾勒草木花卉全出之于这种用笔,波折起伏,紧劲而流畅。这在他的兰竹、菊花、荷花、石榴、藤萝、梅花作品中尤为突出。
刘昌潮以画竹名世,饶宗颐说:“昌潮先生工写竹,炉锤功深,历数十载,蟠空绕隙,无不尽态而极妍。”袁经伦说,刘氏画竹“雄劲饶秀逸之气,淡雅蕴高古之风”。刘氏墨竹固然高标出尘,清新可爱,其它题材的作品也并不逊色,都体现着他对笔墨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与花鸟画相比,刘昌潮画山水较少,但颇有特点——他将花鸟画的笔法用于山水,多“近镜头”取景,喜用小笔焦墨勾画山石树木,笔势强劲,皴法大抵属披麻系统,大量用渴笔作点,略染赭石、花青或淡青绿,而极少用淡墨、湿墨渲染。这种风格与画法,可以从30年代的海上绘画找到珠丝马迹,但更加独特和个人化。
饶宗颐评价道:“以竹入画,一向推萧协律筍竹图为最早,李息斋曾言之。然敦煌壁画之写竹,著色枝柯,犹隐约可睹,足证隋朝官本有杂竹样之可信。自文同始穷其变态;元代赵、吴、顾、倪各大家辈出,萧散清标,遂极写意之大观。清世杨州八怪郑(爕)李(方膺)之徒,渭川千亩,牢笼胸中,更挥其慧刃,蔚为新貌,奇趣横生,益尽笼籦之美焉。昌潮先生工写竹,炉锤功深,历数十载,蟠空缭隙,无不尽态而极妍、海内翕然宗之无间言。顷者,集古斋为举办个展,虽以墨君为主,而山水动植兼而有之,海外同好,得窥先生作品之全,沾溉画坛,挹之无尽。彭君属缀数言,以当喤引,不揣固陋,遂题其端云尔。”
一代文豪郭沫若看了刘昌潮墨竹作品后,评价说:“清新隽逸,兼而有之,如此写竹,真是当代郑板桥”。
《文化参考报·艺术周刊》
主管: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岭南美术出版社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