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学会坚持,并非真的很难
【卷首琐话】和疫情交织在一起的日子显得如此特立独行,和去年有着惊人的相似。生活琐事裹挟而来的焦虑像起伏不定的暗潮,从你预料不到的缝隙里蔓延过来,起落间歇,打断了很多原本自己可以坚持下来的事情。仔细想想这一年来,我有哪些事情坚持下来了,是主动的坚持还是被动的持续?这些坚持是否达到了自己在某些方面能力的完善与进步的预期?似乎曾大刀阔斧计划的“完善、提智、拓展、健康”四个方向,仅有健康锻炼这一项坚持下来了。毕竟生命是那个让“0”的存在有意义的最重要的那个“1”,在我的认知里,一个对自己人生最大的负责,就是保证自己能健康且不昏聩的活着。
再繁杂的世界,你还是可以成为你想要的自己
在这疫情管控的时间里,我整理了疫情之前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可待解决的问题,乃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背后与教育有关的反思,其中很多都和“坚持”有关。尤其是梳理和回顾家长和我交流关于孩子的教育引导的问题当中,谈论最多的是孩子学习问题。学习成绩深受孩子的学习行为的影响,涉及到学习行为习惯调整最大的阻力,往往也是和“坚持不够”“毅力不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今年暑期骨干教师培训的最后一次专家讲座上,作课的教授用他的传奇式的经历佐证了,“坚持”这种特质其实就是纸老虎。把貌似复杂的东西,尽量简单化执行,从读书、写作、搞科研几个方面,点滴持续,效果惊人。他发起的读书群遍地开花的坚持里,这些无形中也几乎成了一面行走着的镜子,折射出每一个人曾经在坚持的路上“半途而废”的尴尬,涤荡且唤醒被遗憾终止的成长初心。教师这个职业很多时候有着天然的习惯性反思的本能,于是,我想从反思的角度,结合一些教育现象,探讨关于“坚持”的相关话题,重启我个人阅读的体会、教育现象的分析与分享,这其中的表述和立场难免受自身理论与实践的深度与广度的局限,观点和依据仅供参考。
先说关于“坚持”的几个教育现象:
我的孩子做事情总是半途而废,我时常感到很无奈;
我的孩子当面做完保证,没过几天又变成老样子了,我很生气;
我的孩子不愿意尝试新的挑战,稍有失败就放弃了,毫无坚持的态度,我很焦虑……
这些现象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我的孩子为什么很难做到“坚持”?
一、“坚持”是朵什么样的花?
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超越平凡的重要特质
坚持(词性:名词、形容词、动词),即意志坚强,坚韧不拔,持即持久,有耐性。使某种状态或行为继续下去,不改变不动摇,始终如一。坚持是意志力的良好表现。坚持也是有毅力的一种表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坚持”一词的解释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希望孩子能意志坚定,能对某种有积极意义的状态或行为继续下去,而不半途而废。
我们从生活中看到的符合一般智力水平的孩子,活动过程往往是灵动的,其行为结果的表现,举止间离不开大脑的思维反映,和孩子的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并非无意识的、随意的、散漫无章的显现。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是怎么解释“坚持”现象的呢?
我们尝试从孩子无法坚持某种积极的行为这一父母最困扰的角度来进行探讨,在心理学领域,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克·赫尔提出了“内驱力”的观点。那么什么是“内驱力”呢?赫尔解释为这是个体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他认为个体会产生各种需要,当需要没得到满足时,会产生内驱力,内驱力引起反应,反应导致需要的满足。
再具体一些的解释,内驱力是有机体组织需要状态引起的刺激,是有机体一切行为反应的动力,他的力量是可以由生物需求被剥夺时间的长短或所激起的行为的强度、力量等客观指标来加以确定。一个已经习得的反应是否发生的可能性(反应势能,以sER表示)是受习惯强度和内驱力所决定的。
为了方便此刻阅读的你能通俗地理解,我举例来说,就是当人口渴了就会去找水喝,当肚子饿了就会去吃饭,当疲惫了就想休息.这种内驱力如果转化到孩子的学习行为上,我们称之为自觉,而自觉是坚持的非常重要基础。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内驱力是坚持的核心因素。
家长们在这里也可以把两者作一个联系,我给出一个我总结的认知公式,即“坚持(内驱力)”+“持续(积极时效)”=“自觉(形成)”。其中我们常常抱怨“我的孩子什么事都要提醒才会去做,一点都不自觉”,这之间都涉及到共性的关键原因。
二、“坚持”为何会难以持续?
父母的认识转变对孩子的转变很重要
每当父母面对孩子无法坚持的时候,其实真正的焦虑与痛苦的根源,大多数情况下,是来自于孩子不能持续改变某些不足而背离父母内心原有的良好预期所产生的矛盾。这种矛盾就是形象的孩子“我行我素”与家长“望子成龙”之间的冲突。
要对孩子提供有益的帮助与转变,父母的认识很关键。我们先换位思考一个问题:作为父母,我们首先是一个做事能够“坚持”的人吗?
这里有一个立足点,就是如果父母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能坚持有毅力的人,父母的榜样作用很重要。“龙生龙,凤生凤”父母的坚持的态度和言行,对孩子坚持的内在品质影响很关键。我曾经在一次旅游登泰山的时候,看见旅游团里有不少父母带着孩子一起爬山。泰山巍峨秀丽的美景之下,是延绵不绝的台阶,面对台阶人的表现是有趣的。其中要留意那些面对层层台阶叫苦不迭的孩子,有的父母会哄着孩子往上走,走到顶了给孩子买个喜欢的东西,实现物质满足;有的父母干脆就是拉着孩子的手往上拽,还不时地批评孩子怕苦怕累没坚持的态度。有一对父母却用了这样的办法,母亲对孩子说:“你是个男生,不能比女生的我还怕累,一个男生要输给女生多不好意思。”父亲笑着对孩子说:“你看咱俩都是男生,爸爸年纪比你大那么多我都能坚持下来了,你会比我一个老头子差么?”孩子还是不太情愿,父亲说:“没关系,咱俩只需要一起并排迈腿走,一起数数,一个台阶一个数,先数到五十就休息三分钟,数到一百就休息五分钟,慢慢来。”这里关于孩子爬山的行为能否坚持下来,三个父母的 做法,你会选择哪一种?我们尝试来分析三种做法的不同效果。
第一种,用物质满足哄着孩子往上走。这种情况很常见,是很多家长经常采取的办法。用物质满足来促使孩子具有动力,让孩子的行动力大于惰性,不能否认,物质满足有时候的确给孩子带来一定的行动力,但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物质满足是有极限的,不可能完全实现孩子要求。要星星要月亮超过了家长能力;二是孩子行动力以物质为条件的无意识思维固化所带来的,“无利不起早”的弊端。没好处就不做事,容易养成物质化、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后果。
第二种,用斥责、批评、严厉的方式来促使孩子服从父母的要求。这种权威和压迫式的办法,习惯性的居高临下控制与压制也很常见。批评促使孩子行为“急刹车”,在解决紧迫的原则问题上是有一定效果的,但用在教育孩子长期的行为与品质上,极有可能适得其反,孩子要么变得逆反,抗拒心理增强,要么怯弱胆小、唯唯诺诺的极端。我们在超市里也常见到这样的情形:购物时到了结账台了,孩子突然要买旁边的零食或玩具,父母不同意,孩子大哭大闹,结果被父母大庭广众下大声训斥后还挨了一顿揍,撕心裂肺的哭喊响彻周围引人注目,父母尴尬。显然,一昧地斥责孩子不够坚持不说,有时还碍于周围对孩子进行讽刺挖苦“来来来,看看这里有个不听话的小孩”“再哭,我就不要你了!”靠斥责批评等严厉的方式促使孩子服从父母意志,治标不治本,如果孩子为了回避父母教育的压力“阴奉阳违”或沉默以对的封闭对待,问题会更加棘手。
第三种情况是基于认可孩子的需求与行为可持续的目标融合的方式,值得借鉴。父母与男孩的对话是鼓励的,“男生输给女生多不好意思”“咱俩都是男生,你会比我一个老头子差么”父母都在激发男孩的自尊心来达到引导孩子坚持完成爬山的目的。当孩子并不愿意接受意见的时候,这位父亲很快转变了思路,他明白了孩子“我累了,爬不动了,想休息”的内在心理需求,通过从简单易行的方式入手,既降低了孩子的难度认知,又满足孩子休息的意愿,两者兼顾的同时,最终目的使得孩子从内心愿意接受,形成内驱力,实现坚持爬山的目的。这里有两个启发值得借鉴:一对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母首先是要有共识的,避免双头管理;二是了解孩子需求,满足需求但并没有放弃坚持达到目的的基本原则和立场,尊重孩子需求和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双结合,是值得每一个父母去思考。做一个能“坚持”的父母,给孩子养成“坚持”的习惯和态度做榜样,千万不可低估父母的“镜子”作用。
“坚持”在无意识懈怠中被终止的原因
“坚持”在孩子身上的困难,在成人身上同样的显而易见。下面的情形多么熟悉:
我想减肥,但是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嘴;
我想和街上海报甚至是影视里的明星一样,有好身材,但人家是明星,我只是个普通人,怎么能比?
我想读书,可是一年了,还没读完一本书,要么上面落满了灰尘,要么干脆找不到了;
我想戒烟,戒掉无效的应酬,但我要生活,应酬少不了,至少吸烟的时候,我能获得暂时的真正的精神自由。
我想健身,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型的体魄,看起来年轻有活力,但是我上一次的健身年卡,我只去洗了一次澡。
我想……,但是……
我想……,但是……
我想了无数,也但是了无数,如此循环!阻碍“坚持”的种种困难,像极了每次出门时,你总要考虑我是否拿了钥匙的顾虑,越纠结,越无语。
“坚持”的难以为继的困难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缺乏内驱力
赫尔的“内驱力”理论找到了“坚持”难以持续的主因。“坚持”是有目的的坚持,必须从自己要坚持的事项或行为当中,明确自己所要获得目的最终实现的结果。内驱力的形成,往往来自“我想……”而没有丝毫的“但是……”。例如我想读书,因为读书对我的成长和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我之所以读书,是读书的好处太多了,能帮助我改善认知,帮助我调节情绪,甚至帮助我看透疑惑,解决人生费解的困扰。不读书就意味着落后,意味着封闭,意味着愚昧有可能萌生,甚至孩子会鄙视我“爸爸妈妈你们都不读书,凭什么让我好好读书?”思考种种读书的目的,形成内驱力,开启“坚持”的关键的第一步——想得有多美,行动就有多快。万事开头难,第一步其实一点都不难,现在,立刻,马上,now,站起来,走到书架上,不管是什么,如果是没目的的,冲动的,管他呢,靠神的指引,拿起一本,看起来,你赢了这最难的一步,也是最简单的一步!
2.缺乏时效的持续性投入
“坚持”中的“但是……”是毁灭“坚持”这种特质最大的凶手。“但是……”其阴险之处,就是利用人对刺激过后的懈怠与兴趣低潮所产生的惰性,想拔河的两端,与你的“坚持”进行同节奏的对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终止你所进行的“坚持”的行为,让你放弃,让你怀疑。对抗这种惰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像登山的那位父亲一样,认可自我的需求,但绝不放弃持续的行为。在坚持的过程中,我感到太难了,太累了,太不容易了,似乎毫无意义,是的,佛曰,“人生只在呼吸间”;余华说,“人么,只要活着喘气哪有不难的”。“坚持”有难度是多么正常的事情,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无一例外和坚持密切相关。接受“坚持”中所遇到的惰性和痛苦,是正常不过的心态,但这并不意味着“爬山”的目的就要消失。反而应去思考“能否用一种自我可控的量,来循序渐进地持续这种我所要做的行为”,这是“坚持”持续有生力量的核心。
3.缺乏自我优越性的预估
我很喜欢歌德下面这段话:“我们固然生下来就有些能力,但是我们的发展要归功于广大世界千丝万缕的影响,从这些影响中,我们吸收我们能吸收的和对我们有用的那一部分。”因为他解释了人的自我超越需要坚持的意义,也就是说“坚持,是自我有目的的超越”。
当“坚持”开始的时候,我们要有这样的预估。当我照着镜子,看着自己臃肿油腻的体型,我很痛苦,我看着苗条的路人,我曾经和她们一样靓丽光鲜,我更痛苦了。但我已经开始了锻炼,开始了有意识地减少热量高的食物,我开始克制自己,这种同样是痛苦,但这种改变现状的痛苦,恰恰是我所要达到目的的必然代价,为此,我应该感到庆幸和骄傲,因为“铁屋里那群呐喊的人”还在呐喊,而我“打开了那扇窗”开始爬出来了,光这一点,就像跌入黏连了无数人的沼泽,而费劲九牛二虎之力逃出升天之后,在岸边快乐的喘息一样,我逃出来了,而他们还在平淡庸俗的生活里挣扎,这是多么了不起。这就是我现在且一定要持续做下去的事,给我带来完全不一样的自己。我已经看到不久以后,那位曾经自己羡慕的自己。优越性的预估,无疑是“坚持”的动力,而不仅仅通过单纯的物质欲望满足所能给予的。
三、怎样帮助孩子完成“坚持”形成“毅力”品质
“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杯水”。父母先能理解“坚持”的成因、意义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的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坚持”问题。我们前面提到,即便是成人,对“坚持”也是把控不易,对于孩子而言同样存在诸多的困难。一昧地抱怨、批评孩子在学习生活中“半途而废”的表现,并不能解决孩子的毅力不佳的问题。而是不仅要指出孩子的问题,还应该结合父母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知子莫若父”般的对症下药,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有效的、可行的、现实的解决办法。
那么怎样帮助孩子实现“坚持”呢?
我在前面提到的一个公式“坚持(内驱力)”+“持续(积极时效)”=“自觉(形成)”。家长们可以从“激发内驱力”“积极时效持续”“鼓励与协调”三个方面来帮助孩子完成某件事或行为的坚持,进而形成自觉习惯,培养毅力品质。
1. “激发内驱力”。建议从三个方面切入。一是了解孩子能力的现实基础,根据孩子现实所处在的能力和成绩水平阶段,来制定孩子转变的可行性目标。避免超出孩子现实能力和水平的所谓计划和目标,面对现实,接受现状。二是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孩子要实现“坚持”过程的兴趣或成就感获得的程度。越是和孩子兴趣收益或成就感认同获得越接近的,孩子越容易坚持。例如把学习当成游戏,和把游戏当成学习是两种截然不同引导思维。三永远要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家长要想方设法肯定进步,学会说话的“二分法”即让孩子自己说进步和不足,家长再肯定进步,像登山,走了一步就是一步,还可以再上一步,试着一步。
2.“积极时效的持续”。帮助孩子建立可行的持续行为规划。坚持从少到多,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分段操作的办法。
登山的那位父亲,认同孩子疲惫和惰性的客观存在,按照孩子能力的程度,将一个长期持续的行为,变成多步骤的、数量小的、孩子能做到的阶段性过程。例如做波比跳,是跳跃+俯卧撑+下蹲三个动作的集合。先从简单的开合跳开始,一组10个,两组结束,然后是俯卧撑,一组5个,两组结束,连续五天,休息两天,然后继续,逐渐尝试增量,而不是一上来就是高难度,容易造成“知难而退”打击自信。根据这种思路,我推荐一种方式:把孩子每天要“坚持”要做的事情,和吃饭睡觉的日常活动一样,固定时间固定完成,持续二十一天便能转变成一种反射性的习惯。这一过程期间,家长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我见了很多时候,家长比孩子更早地失去耐心,比孩子更不能坚持,问题继续沉疴下去,很可惜。
3.“鼓励与协调”。我们常说,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和创设一种鼓励和渲染“坚持”存在非凡意义的环境。
心理学上的“刺激”机制很实用,“你想让对方记住一个你想让他记住的内容,最简单且有效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在他面前重复这个内容”。可以有意识地和孩子交流关于“坚持”的生活话题,如奥运会冠军的成长经历,学霸背后的秘密,放弃意味着什么,失败其实一点都不可怕,努力做好每一个过程,我可以试试还不错等等,都可以成为家长对孩子进行鼓励的素材,多一些交流与肯定,协调时给孩子一些主动权,接受孩子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别忘了,当你身处你孩子那时那一刻,你觉得你现在所对他或她做的事情,是让他或她感觉到你是爱和帮助,还是增加无形的焦虑和心理负担?换位思考,能帮助家长采取行动前,能更加理性和客观地帮助孩子完成“坚持”的历程。
平静地想一想,其实我们对孩子的培养,不过是和彼此时光交织在一起的另一种形式的陪伴。当我们对未来抱有美好期待的那一刻起,坚持每一天的一小步,积跬步而至千里,人生路上,本身就是一种你意想不到的、非凡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