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是“诗圣”?只需要3首诗,看出杜甫的伟大人格!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 ◆ ◆

来源 | 《杜甫集》
《叶嘉莹说杜甫诗》
文 | 也可自话
图片来源 | 网络

◆ ◆ ◆

描写凄凉的诗词有许多,爱情、亲情、事业、梦想,求而不得、怀才不遇,诗人的梦幻笔触,都可以把这些事写得非常悲伤凄凉,但有一个诗人,他用诗记录现实,那一段真实的历史,读来才最让人感到凄凉。
这个诗人就是杜甫,他是诗圣,他的诗被称作“诗史”。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长且难读,但这首诗真正把安史之乱后,百姓生活的惨景、心系百姓的品格、以及自己命运的不济,描写得非常深刻沉重。
开篇就说: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真的是杜甫“笨拙”吗?不是,他只是不愿意像所谓的会处世的人那样圆滑,因为他自比“稷与契”,都是为百姓而活的伟人。
可是,安史之乱后的大唐,根本不给他成为“稷与契”的机会,他被抓,然后逃亡,感动皇帝,又惹怒皇帝,以至于一家人都在饥寒交迫中度日。他最穷最落魄的时候,没有跟家人在一起,不是不想,而是形势所迫,他必须要把家人安顿在更稳定的地方。
等他寻找家人,与妻儿团聚的时候,欢迎他的不是妻儿的笑脸,而是嚎啕痛哭,因为,他的小儿子在饥寒交迫中,饿死了。
这还没完,他说“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他说,我宁可放下我自己的悲哀——试问,哪个做父母的,儿女死了能不悲哀呢?杜甫却说,自己的悲哀可以放下,可是,你看这条里巷,百十户人家,他们都在哭泣,他们为我的遭遇而哭泣,也为他们自己的遭遇而哭泣,因为这条巷子里,有多少人家和我们家一样,也饿死了亲人啊!
我可以忍痛,不为幼子的死而悲哀,可是,我不能放下这整条巷子的悲哀,不能无视全天下黎明百姓的悲哀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当时的大唐子民,到底有多穷,有多苦?
你看杜甫穷成什么样子了,一床被子盖了多年,寒风一吹、冰雪一动,又硬又冷,跟铁似的,但是非常脆,孩子睡觉一蹬腿,被子就这样被踢裂了。
屋顶原本有茅草,被八月秋风吹落,又被熊孩子抱走了,连夜雨就像麻线一样,一直从屋顶漏下来,外面大雨屋里中雨,外面中雨屋里小雨,实在不行,全家人都得到屋外避雨去——这不是郭德纲的段子,这是杜甫的真实生活。
你知道,杜甫一生,虽然没有当过太大的官,即使当官,时间也不长,但好歹是个官,有固定工资,在成都还有朋友周济,他都穷到饿死儿子。更何况那些一生都在耕种的普通百姓,他们靠天吃饭,比杜甫更惨的人,多的数不清。
《百忧集行》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如果说《五百字》是死亡的凄凉,《茅屋》是饥寒的凄凉,那么这首《百忧集行》,才是真正的,来自至亲伤害的凄凉。
家穷如洗,四壁空空,夫妻对望,嘿,满面愁容。
最让人心痛的是:“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儿子连父子之礼都顾不上了,指着老父亲的鼻子骂,为什么?因为饿,要吃饭。
古人讲父子君臣,这是礼数,杜甫是书香门第之家,祖上世代为官,他们家的礼教,肯定是非常周到严格的了,在这样的家庭,要饿到什么程度,儿子才会不顾礼数,忤逆父亲啊!
古人说“衣食足而知荣辱”,所有的礼教,在饥寒交迫面前,狗屁不是,一文不值!
但是杜甫又有什么办法呢?他早在《五百字》就说过:“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他作为父亲,面对儿子的怒骂乞食,根本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愧疚,他说我真是愧为人父啊:“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在儿子的哭闹怒骂声中,杜甫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十五岁那年,我还像个孩子一样,身强力健,每天能爬树一千回,摘枣子吃,那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啊!
我一生不肯低头,不肯趋炎附势,如今转眼已经50岁,老啦!成日强颜欢笑,奉迎他人,真是悲哀!真是悲哀!悲哀!
杜甫为什么能被称为“诗圣”?这几句诗就能看出来,因为他有自己的情感,又有自己的坚持的伦理道德,他还能把两者结合起来,他像爱自己一样,爱着国家和百姓。这样的人不是圣,谁能成圣?
杜甫啊,杜甫!为之一哭!

————  / END /  ————

推荐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