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育学之事与愿违
十二、事与愿违
一对年轻的父母为了鼓励孩子读书想出了个自以为很棒的方法。这个方法的灵感来自于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犹太人家庭有个风俗,孩子识字之初,把蜂蜜滴在《 圣经 》上,让他们尝到知识的"甜蜜"。于是,他们告诉自己的孩子,读书的时候可以吃到美味的巧克力。你知道最后的结果吗?他们并没有培养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而是培养出一个不爱读书的小胖子。
事与愿违在教育中经常发生,以至于让我们无可奈何,只好归罪于孩子。蜂蜜让犹太民族成为一个热爱阅读的民族,为什么换成了巧克力就造就了不爱阅读的小胖子了呢?为什么蜂蜜让犹太小孩品尝到知识的甜蜜,而巧克力却让我们的孩子只养成了对甜蜜的痴迷?
课堂上这样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小学阶段,我们常用小红花鼓励孩子,导致不少的孩子一门心思的想要得到小红花。明明不知道答案,也没有深入思考,就急急忙忙的把手高高举起。中学阶段,我们用分数鼓励孩子,导致不少孩子只在乎分数,对自己是否真的理解掌握了知识漠不关心。
为了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工作,殊不知越是这样越容易把孩子的注意力分散,引向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之中。目前正在流行的“游戏化学习”就存在这种潜在的风险,即:有游戏而无学习,孩子爱上了游戏而不是学习。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一当年非常流行的说法越来越受到质疑。因大量事实证明,表扬和奖励的作用非常有限,而且需要非常谨慎,因为它们极容易导致孩子对表扬和奖励的迷恋而失去了对学习本身的兴趣。边际递减效应也给老师和家长带来难题,你会发现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越来越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但这并不意味着“棍棒底下出孝子”就是正确有效的。惩罚只能告诉孩子不能怎么做,他们更需要知道的是怎么做。失败固然可以让人学到很多东西,但与它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创伤相比,可能是得不偿失的。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这样一点,教育学不能仅仅从可见的行为的角度研究学习,或是说学习绝不仅仅是行为的变化。它的潜台词是,我们不能像训练小白鼠那样教育学生。
在你的教育教学中,如果真的发生了事与愿违的现象,需要你反思具体的方法,但是更需要你反思的是方法背后的东西。把教育学搞成表面文章,把教育教学工作搞成技术活,是非常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