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坐(一)
蒙学养正,圣功也。养正之法,首重终日乾乾。逐日行端表正,正气方可养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引领中国古代社会,士农工商四民之首的士,其浩然正气之士道养成,关系国运。作为培养士道的基本手段之一,正坐,可谓中国传统文化之重器。
一方水土一方人。华夏先民,至晚在先秦时代,即以正坐为宗。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文字记载,是甲骨文中的“坐”字。其字形,正是一个人正坐姿态的侧视简笔。
古之士人,席地而坐,其坐必正,望之有威仪存焉,所谓正襟危坐。但是,当我们将目光远溯上古,会发现先民最初的坐姿曾有多种,而躯干挺直的正坐,逐步成为主流 ,也有一个优选演进过程。《礼记 · 礼器》中说:“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郑注:“夏礼,尸有事乃坐。(殷,)无事犹坐。”从这一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至夏朝时期,在礼仪中,待有事时(如祭)需正坐,其余时间不必都要求正坐;到了商朝,则不管有事与否,坐姿均须为正坐。特殊情形下的坐姿,正坐,已然演变成日常化的坐姿,体现的是我华夏先民的精神气质。待发展到周代,士人开始大范围的推广这种正坐法。即曾子所言周礼之坐。至于士人之外的农工商,对于这些在社会中具体劳作的普通人,坐的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或蹲或箕,舒适简便而已。
从《庄子 · 杂篇 · 庚桑楚》中关于正坐记载,可知最晚在距今2300多年的先秦诸子时代,正坐已被视为君子之坐,成为正规场合的正式坐姿。
至汉代,正坐已成为士子们的一种自觉姿态。《史记·日者列传》中说:“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可见一斑。
存留到今天的一些实物,也佐证了正坐在汉代的盛行。通过汉代画像砖所展现的场景,就能看到不少例证,如宴席之上,人人小几,无桌无椅,慷慨正坐,把酒言欢。
汉以后,一直到唐朝,正坐都是汉人心目当中最正、最雅的坐姿。“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超然物外,潇洒几何。即便到了宋代,胡椅流行,勾栏瓦肆中已然每见胡坐,正坐仍然是士大夫阶层的标配。大家耳熟能详的,如《赤壁赋》:“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明代光复大汉文明,从服饰到礼仪,包括正坐,重新为社会所推崇。进入民国时期,有识之士,在西风东渐的情况下,顽强坚持民族传统文化。就山西而言,在省城太庙,原省立图书馆的基础上,创建省立民众教育馆,一直坚持到抗战南迁,为民族传统文化在三晋大地留下来一些火种。笔者所传习的民族传统文化,包括正坐,渊源有自,传承有序,在今天复兴祖国传统文化,但具体细节略显难续的情况下,就显得尤为珍贵。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后续《正坐》系列文章中,笔者将逐篇详解正坐理法,尤其诠释窍要,洞悉原委。关心祖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同道,敬请期待。
华夏正坐系列直播
课程标题:明华夏正坐 持玄德修身
主讲人:弘毅山长
【华夏武学传人】
年少得遇大隐 传灯文武道统
复兴华夏千秋 重光先圣文明
直播形式:视频直播
直播时间:8月13日 周五 19:00
课程简介:
从华夏正坐之史、礼、理、形、修、用等方面展现华夏武者传承不辍的正坐教育。
课程大纲:
正坐第一讲 史·礼
先民的坐姿演变。
夏商周之正坐,正坐逐步确立正统地位。
正坐的逐步式微。
正坐与华夏文明消长。
正坐在祖国传统文化中的位置,正坐之礼。
耳熟能详的一些概念与正坐之礼的深层次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