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独守宁远对抗后金,并取得宁远大捷,他算是英雄吗?
天启六年的后金,没有攻破宁远城的能力,火力上不行,人力上也不行。守城战在冷兵器时代本来就占巨大优势,大军顿于城下的例子多如牛毛浩如烟海。除了后期满清大规模运用红衣大炮攻城,在此之前满清攻城困难是很正常的。所以后金军队即使按照冷兵器时代的攻城能力也是一般水平,说不上多高的,明军能守住,我认为红衣大炮在其中的作用不大,起码没有大到那么突出到位置、或者是作为守城的重要凭靠。
后金军队面对缺乏红衣炮的城市也有很多攻击吃瘪的记录,包括入寇山西、选大、甚至是己巳之变攻击蓟东的几座县城,皇太极亲自领兵一样吃瘪。后金的盾车只要过了中间一段,这个时间不会很长,真正耗时间的是蹲在城下慢慢挖城根,但红衣大炮根本用不上,只能靠传统手段防御,宁远的城根都快被后金挖烂了。
后金直到崇祯四年才有了足够多的脱产军队,在此之前都是冬夏两季才能打仗,春秋得种地和收获。宁远之战发生于天启六年冬,宁锦之战发生于天启七年夏,寒冬和暑热对后金围城军队伤害很大,做不到长期围困的,围一下抢掠周边的堡垒就走是唯一的选择。
之所以崇祯四年有了围困大凌河城的能力,是因为崇祯二年和三年从关内掳掠了足够多的人口,这些包衣负责种地和收获。而崇祯二年后金能够成功入关抢劫(己巳之变),最大的责任者(后金方面最大的功臣)恰恰就是天启六年守宁远的那个所谓的英雄袁崇焕。觉华岛七千军队七千百姓被屠,数万石粮食,大量仓库,布匹,武备,战船被后金军队拉走或者焚烧。
晚明大部分官僚在那个风气败坏的局面下,都是不干净的,就算是某些英雄,也一样有黑点。袁应泰是忠烈不错,但这几个里头他犯错最大,不是他作死,辽东大概率不会丢。孙承宗熊廷弼都是稍微能打点的军头,晚明军头身上该有的毛病他们一个不少,也不是啥能力挽狂澜的角色。
晚明官场是啥样,粮饷八分出京六分到营,经手的都算是清廉的,军队是啥样的,本来粮饷给的就不算足,还被各级官僚克扣了那么多,最后的结果,就是靠少数几个家丁,和一群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兵器盔甲质量堪忧的卫所农奴军户为主的军队,去和后金百战精锐打仗,两百多年来武将和蒙古人纠缠不休,治安战水平的烂仗打多了,大兵团会战都不知道怎么指挥,这打输了有啥不正常的。
末期王朝不都是差不多的样子,腐朽到顶,社会矛盾集中爆发。袁崇焕不过是在腐烂的社会下,坐在一个必死的位置上,最终死了的普通官僚,这类面对必死之局,没把事办好的官僚太多了,被崇祯砍了的更是多了去了,官比袁崇焕大的都一大把,说这类人都是英雄,这英雄也太廉价了。
明军后期战斗力萎缩得厉害,一方面和制度崩坏有关一方面也和敌人有关。卫所制度崩坏将兵变成了人事依附的农奴,而将军要军功,就出现了靠家丁打仗,偏偏明朝主要敌人蒙古也相对零散。所以明朝军队出现一个很矛盾的局面,万人以下的战斗力明军表现还行,万人以上,尤其是战役规模的,往往最后都掉链子。因为明军尤其在后期,就没什么打战役的能力了。萨尔浒也好,广宁也好,松山也好,选统帅第一重要的不是军事能力而是镇得住场子。因为手下的部队都是各地抽调的。明朝没有什么机动兵力,几场决战一输就没后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