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方言里的画面感
原标题:【陇上趣方言】
静宁方言里的画面感
静宁特产苹果
文/吕润霞
静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以西,自古为关陇咽喉,素有“陇口要地”之称。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方言区域划分,静宁方言属中原官话陇中片,从甘肃方言内部来看,属渭河流域小片,使用人数几十万。
除语音、语法方面独具特点外,静宁方言词汇丰富多彩,生动传神,有很多有趣的词语,即使第一次听到,也很容易一下子明白它的意思,因其很有画面感,形象性特色鲜明,好多词汇内涵在运用时会活脱脱地把画面感呈现于眼前。
两音节词汇
如形容人与人关系和谐融洽,像楔子一样能恰到好处的固定位置,就叫“铆窍”;打算要干某事,犹如将要上路,就叫“撩程”;某人对某事心里不平衡,跌跌绊绊地要争个公平,就叫“吃咬”;通通展展地放开手脚干事,就叫“扯展”;两个人关系密切,情同手足,就叫“连手”;一些事本来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努力也是白搭,却还要力不从心地去做,就叫“挣奔”;若有人家嫁女,亲友乡邻前来贺喜,帮衬着主家给出嫁的女儿往箱子里填陪嫁品,故所行的人情或所送的礼物,就叫“填箱”。
三音节词汇
如评价一个人做事或待人接物畏手畏脚、缩头缩脑没出息,就叫“窝里老”或“撕不展”;形容一个人某事做得漂亮或某方面出彩,就叫“漾叶子”;描述一个人不好意思,难为情,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叫“难打整”;描述两个人脾性不投,关系不合,不亲近,就叫“搁不匝”;指人不按常规办事,犹如旁逸斜出,就叫“胡生枝”;说话啰里啰嗦,唠唠叨叨,就叫“念碎米”;描述一个人胃口大,很能吃,直接就叫“锅净饱”。
四音节词汇
如形容一个人做事或学习落后,跟不上进度和需要,就像炒菜时勾芡太稀没法使汁子变稠,就叫“连不住芡”; 笑话一个人废话多,就叫“浆凉泼水”; 逗逗这个,逗逗那个,形容一个人无聊,就叫“撂猫逗狗”;说明一个人说话不靠谱,爱吹牛皮,就叫“胡吹冒撂”;形容过日子打得紧,舍不得吃穿用度,就叫“抠抠掐掐”;在一旁看着别人做事不放心、不放手,总要介入和掺和,就叫“把抓手按”;无组织无纪律,遇事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就叫“花雀乱飞”。
多音节词汇
好多闲散人聚集在一起,天上地下的海侃神聊或闲言碎语,将这类人群聚集的地方就叫“牙茬骨台台”;农村里念不成书,在地里种庄稼的后生,就叫“打牛后半截子”;亲近的人或下属做了拆台、让自己在别人面前难堪或抬不起头的事,觉得很掣肘,就叫“脖子底下支砖”;乌七八糟,不登大雅之堂或上不了台面的人或事,就叫“鸡骨头马杂碎”;讥讽那些高高在上,轻易不肯放下架子又牛皮哄哄的人,就叫“城墙上的鸟儿”,为啥?因为城墙上的鸟儿虽然自身也只是小小的鸟儿,但因为站得高,市井事见得多,别人又轻易奈何不了它,因此就比其他的鸟儿自感优越,故而显得尾大不掉;做了不该做的事,既有实质性的损失,又让人很失面子,像雨雪天摔了一屁股,就叫“连蹾沟子带伤脸”;人与人之间的亲缘关系很远,就叫“八撂皮子撂不到”,“撂皮子”是早年间静宁人吓唬糜谷地里偷食的麻雀时自制的一种具有弹弓性质但可以投射很远的武器,一条有三叉头的长木条,三叉顶端是弹弓头,弹弓上有一截软皮条,皮条上缠一颗石子或土坷垃,皮条下端接着一根细长的绳子,赶雀人站在糜谷地畔,“啪”的一声一撂皮子甩出去,石子撂得老远,攀在糜谷穗子上吃得正欢的麻雀,呼啦啦一下子惊得魂飞魄散。甩一撂皮子这么远,要是甩八撂皮子的话,该有多远呢?所以,“八撂皮子撂不到”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度量是那种很淡远的亲戚关系了。
方言是最生动的群众语言。诸如以上活泼形象,画面感极强的静宁方言词汇,不胜枚举,好多方言脱口而出,即便从来没听过的外地人也能立马“望文生义”。我有一朋友,曾去北京出差,饭局上刚开始用静宁方言与人交谈,说了半晌,担心京城的人听不懂,又改用普通话。无奈这位朋友对普通话的语音掌握相当蹩脚,一门心思刻意地咬字音,却顾此失彼,一时半会遣词造句又大脑真空,着实费劲。京城人士见他满头大汗急不择言,就笑着说:还是讲你的静宁方言吧,比你的普通话容易理解,也蛮有意思的。我的朋友这才如释重负,一下子又回到游刃有余的状态,那惟妙惟肖的静宁方言,时不时惹得同处北方方言区的京城朋友们哈哈捧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