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来,山西暴雨持续不断,从一开始平遥古城墙的坍塌,到近二十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受到威胁,无一不牵动着亿万民众的心。
山西所遗存的古建筑序列完整、品类众多,现存元代及以前木结构建筑518座,居全国之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建筑的发展演化过程。单举一点:中国地面现存五座唐代木构建筑,四座都在山西。包括全亚洲现存最古老的南禅寺,以及广仁王庙、佛光寺和天台庵。如果山西的古建筑受到损害,那不仅仅是山西的损失,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的灾难。山西古代木结构建筑按照技术、手法和文化特点的地域性,大体可划分为4个区域:北部区域:忻州、大同、朔州,是为雁门佛教建筑区,以佛教建筑为主流形式形成“佛教建筑”区。中部区域:太原、吕梁、晋中、阳泉,共同形成并州多教建筑区,以多教信仰为特质形成的“多神崇拜建筑”区。东南部区域:长治、晋城,上党诸神建筑区,以地方神教为主流形成的“太行山诸神建筑”区。南部区域:临汾、运城,以传统儒家耕读文化为主流形成“祭祖建筑”区。按元代及之前木结构建筑数据统计:北部30座,中部89座,东南部274座,南部125座。对这些遗构总结对比分析研究,可知山西从唐至元代木构建筑发展有四个时期,即唐代技艺成熟期,五代转型时期,宋-辽完善发展期,金-元继承和多样化探索期。山西木结构建筑四种结构特征,即梁栿驼峰式、梁栿驼峰铺作式、梁栿蜀柱式、梁栿蜀柱插梁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