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中国互联网开始“脱虚入实”?
近两年,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纷纷涉足生鲜超市的生意,只是他们为何要走上这条与互联网看似并无干系的道路呢?
莫非是互联网行业已经没有潜力了?还是说,生鲜业的价值一直被低估了呢?
特别讽刺的是,中国政府一直希望“脱虚入实”,结果金融行业没有做到,反而原来被认为最“虚”的互联网行业,率先脱虚入实了。
图片说明:透过商业资本、技术资本与金融资本市场的合作,正在加速跨产业的融合或“区块化”,似乎也已经成为避免不了的新产业趋势之一。
▋生鲜超市,新型消费者生活形态催生的产物
2016年,阿里巴巴开设实体超市“盒马鲜生”,两年后,也就是今年,将在北京再开出30家的实体店铺,预计总店数将突破50 家店铺;
另外一家中国零售业巨擘京东,也在北京设立了第一家实体超市“7Fresh”,且宣称3-5年内,将扩增1,000家店铺数;
而腾讯则是投资“永辉超市”,目标也是要在短期内,增加80-100家店铺。
的确,随着中国沿海城市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实际平均所得与物价都呈上涨趋势,然而消费者期待有较高质感的生活水平与购物的需求,一直都存在,只是城市的发展历程,从百货公司、购物中心、综合超市、便利商店,到最近的生鲜超市,一直变化着,事实上,他们都是随着消费者生活形态所演绎出来的业态。
然而,根据日本生鲜超市的定义,在超市,生鲜销售占比的比重,必须超过50%以上(主要包含蔬菜、水果、肉品、海鲜、熟食、面包等),这也代表着,销售的难度提升不少,特别是在产品来源的质量稳定性,与废弃品的时效掌控上,比以往只做一般规格品的难度,要高出许多。
图片说明:北京盒马鲜生,消费者正选购新鲜的海鲜产品。
那么,对于在互联网经营的业者来看,为什么还要经营难度颇高的生鲜超市呢?我想,可能有以下原因:
1、随着互联网的成长趋缓,开始面对高度成长的压力,这些互联网业者开始思索,如何把从资本市场取得的现金,转向实体通路的经营,就成了纾解成长压力的出口选择之一。
根据去年Amazon在北美并购了有机超市Wholefoods的经验来看,当日宣布并购消息之后,Amazon股价市值成长了15.6亿美金(约人民币100亿元),对于并购金额所花费的的13.7亿美金(约人民币88亿元)来看,Amazon似乎没有花到任何一毛钱,而且还倒赚了1.9 亿美金(约人民币12亿元),这对中国市场的互联网业者来看,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投资策略方式之一。
2、中国的互联网业者,过去擅长操作规格品、快销品,但是就商品的毛利来看,则已经砍倒见骨,已经没有利润可言。如果能有机会,掌握到高毛利的生鲜商品的销售机会,才有机会增加获利能力。
然而,经营管理生鲜市场的难度,相对高出许多,如果可以有实体通路进行商品、服务、体验的支援,就可以降低在网络销售生鲜产品的困难度;所以采取并购、投资的模式,借由既有业者的经验,虚实通路体系进行扩大服务规模,产生“网络经济”的经营效果,相对也可以降低投资风险。
图片说明:过去互联网购物的客群,比较偏重在上班族的白领,而高端实体的超市,则可以吸引到更高端的新客群。
3、满足沿海城市高端顾客的潜在需求,借此“新零售”、“新业态”,来满足原本就存在需求的真空地带。
目前,中国沿海城市的人均所得与市场的物价都呈上升趋势,仅在互联网上提供服务,已无法满足这些沿海城市高端顾客的需求。因此,这就促使这些互联网业者,从线上(on-line)往线下(off-line)发展,弥补过去在互联网渠道上接触不到的新客户群体。主要是过去互联网购物的客户群体,比较偏重在上班族的白领,而高端实体的超市,则可以吸引到更高端的新客群。
中国的互联网巨头,正翻转过去零售市场的经营模式,这也证实,零售业必须更积极面对消费市场质变的事实,存亡关键就在对应市场的态度与速度上。透过商业资本、技术资本与金融资本市场的合作,正在加速跨产业的融合或“区块化”,似乎也已经成为避免不了的新产业趋势之一。
编辑:Flora 格式:黄牛
鲁晓芙,财经作家,旅居欧洲。
中国经济已经国际化了,不了解欧洲,有时候,你就不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