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我的高考
想起了我的高考
一看到现在我的学生那种“牢笼式”的学习,变想起了我的高考······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确切的说,是1978年,中高考都改为秋季招生的那一年,(因此我的初中读了三年半)我在安徽肥东一所农村中学读高中,学校的名字叫八斗中学,据说三国时才高八斗的俊才曹植客死于此而得名。当时,我们读的高中还是两年制,记得刚上高一时当时家境很贫穷,学校吃的是包火,米是一个月一交,都是我们从自己的家挑过去的。我的家离学校16里路,那是比现在的交通差得很多,很少能看到车辆,即使有,也是公社的拖拉机。每周带到学校吃的菜,就是一罐子咸菜,有时咸菜也吃不周正。我真真切切的记得,我的同学带的就是炒盐,就是把盐和一丁点儿的菜籽油放在一起烧一下,就是一周的下饭菜了。包火很难有吃饱的时候,那时候正长身体,上午第四节课常常是饿肚子,因为早晨就是二两稀饭。而且是如果你月头包不了火,就面临一个星期的饿饭,我就有这个经历,害得我差点跑回家不再读书了。现在我常常想,我现在的个子不高,大概就是上高中时,一来挑米压的,二来吃不饱饿的。
一周回家一次,同学都是靠两条腿在乡间小路上走。天晴就说明老天开眼,在我们来回的路上给以照顾,遇到下雨天气,我们常常咒骂老天爷,那是穷得没有雨伞,只能用一方斗笠,或一块塑料布遮风避雨。大家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都光着双脚,卷着裤管,在泥泞的道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步行到学校门口。
【暑假整理书籍整理出来的。在高中时,老师就将我的“为”“维”混写了。从前的奖状多有正能量——“希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攀登科学高峰而努力奋斗”】
学校的生活也是快乐的。那时的高考哪有现在这样紧张兮兮,哪有那山呼海啸似的复习资料。我现在有时还出奇的想,如果那时我有一本复习资料,上北大、清华也会轻而易举。上课时,同学们都非常规矩,两只眼睛只跟着老师转。下课了,那简直是一个疯玩的世界。那是没有什么体育活动,要么去摔跤,冬天就是挤墙根,一帮学生在教室的墙根下摆成一队,五五六六互相用力,都希望挤倒对方。 1980年,我上高二读理科,因为高一期末分班,按成绩我分在理科优秀的班级,我的英语老师计承所先生当时见我的英语成绩不错,多次劝我学文科,考英语专业,但我当时不懂事,没听他的话,现在想一想,还真有些后悔。因为那时很好高骛远,认为学理科说不定那天能做一个科学家,那时没有什么星可追,知道的就是华罗庚、苏步青、杨振宁、李政道,要么就是每晚六点围到一根电线杆下,听有线广播里播出的刘兰芳的《岳飞传》。还有一个原因,当时在班里我是化学课代表,舍不得放弃化学这一科目,因为我的化学老师赵魁元先生对我的影响极大,我的周正的字体多半得益于他。有时我们同学都说,听赵老师的课,省得去听相声,这说明赵先生的课非常生动。我在班里的成绩中等偏上,实指望1980年的高考稳能考上,结果以3分之差落榜。一来作为化学课代表,我的化学考得很失败,将一道12分的两性氧化物的“铝”推导成两价金属“铁”,二来身为理科学生,数学的高考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这不能不令我沮丧。
【暑假整理书籍整理出来的。哈哈,曾经的我也是学霸!奖状的正能量十足】
痛定思痛,1981年来到杨塘中学,我改报了文科,一年之中,我起早贪黑,早晨一般都是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睡觉,硬是将两本《中国地理》、两本《世界地理》,两本《中国历史》、两本《世界历史》着八本书背诵得滚瓜烂熟。1981年的夏天来到县城参加高考,我的考点是在肥东师范学校,这次考试,我的父亲很是重视,是他陪的我。由于是第二次参加高考,心理压力是很大的,我的数学成绩在文科生中数一数二,在文科生的竞赛中获得第一名,但考到数学的时候,由于受第一年高考的影响,手不住的发抖,连简单的集合做的也不顺手。好在我的语文(88分)、历史(87分)发挥超常,(当时每门课程都是百分制)高考分数公布后,过了本科线。
家住农村,父亲是个农民,填志愿没有人能懂,只能凭自己的感觉。一上地理课,老师就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所以当时就把自己的第一志愿填上“杭州商学院”(现已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这个学院在安徽只招收7名考生,结果可想而知。好在当时是一条龙录取,本科不录取,可以上专科,专科不录取,可以上中专,我就被巢湖师范专科学校(现在升级为巢湖学院)录取了,现在想一想,当时填上师范类大学本科多好。
我们上高校的时候是不收费的,不但不收费,还每个月有18元的生活费,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我们真的感谢国家的好。在学校读书期间,也算如饥似渴,功课门门优秀,我现在还保留着我上大学的第一学年的成绩通知单呢······
想一想我的高考,眼睛仍然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