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星海丨清明再煮紫阳茶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唐朝·孟浩然《清明即事》
一
一年好景在清明,梨花风起芳草香。当春天气息愈来愈浓时,“明前茶”与“清明茶”好像是春天送给享受生活人的甘露,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与春茶邂逅相遇时,诱惑得人们不仅远足踏青、亲近自然、观光绿水青山的茶园,尽情享受体验着大自然的馈赠。而作为茶人,有着一种无言的责任担当,让我毫不迟疑的背上行囊,前往秦巴山区的紫阳县,在春光律动的茶韵之中慎终追远,这都源于我多年来对紫阳茶的情结,剪也剪不断啊!……
此时此刻,先让我煎熬煮泡上一杯正宗地道的紫阳茶吧,回忆起最早尝喝此茶的孩提时代,那时,我常会看见爷爷制作的铁皮罐煎熬出来的苦味浓酽的“陕青茶”,可神奇了,说喝了此茶,干起农活有干劲,而且能治人的头痛脑热,农村人都用此单方,胜似灵芝仙药草。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我走上工作岗位,开始饮茶着迷起茶文化时,首选访茶之乡就是紫阳县。不到紫阳,不知道喝茶的门道这么多,文化底蕴这么深厚,因而就被一首流传很广的茶诗所打动:“桃花未尽开菜花,夹岸黄金照落霞。自昔关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欣赏此诗咏背此时才知,作者名叫叶世倬,字子云,号健庵,是江苏上元县人。乾隆35年举人。嘉庆12年题补兴安知府(现为安康市),他治安最主要的政绩是发展了当地蚕桑业,对紫阳茶也颇为重视。随后一年,时值清明,他在汉江放舟,视察民情,并一路观赏汉江两岸美景,只见沿江两岸菜花盛开,一片金黄,不由心致愉悦,便于舟中烹饮清明节前采制的紫阳毛尖茶,喝了一遍又一遍,大加赞赏。因为他生于江南茶区,精通茶技,此时美景入目,香茶入口,不由诗兴大发,随便吟道这首诗,就为紫阳茶作了流芳百世的活广告,奠定了紫阳为陕茶之魂的底蕴。
无情的岁月,流逝了多少往事。但人们现今一提到蚕桑和紫阳茶,对于叶世倬此人,还是缅怀很深。特别是他留给后人的紫阳茶诗,堪称成为中国茶诗中能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好诗,引用频率很高,起到了以诗化人的作用,可见此人的学问与修养是多么的高深。
凡是产茶的地方,灵气与仙风道骨无处不在。这个位于陕南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的紫阳县,县名颇有寓意。据康熙《紫阳县新志·建置沿革志》载:“以紫阳真人修炼之地,故名。”早在宋元丰年间(1078—1085)期间,浙江临海人张平叔在紫阳境内汉水之滨的仙人洞里头修炼并在此羽化,系紫阳真人,县因此得名。他为道教南派始祖,故道教在紫阳活动较早。此人也是江南茶乡人,懂得茶性,用茶通仙灵。这也印证了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意。
由此可见,古代的紫阳县,就像是窗户里头吹喇叭——名(明)声在外传开啦!
二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寻访知名茶渊源,探究发展过程就会明白,久负盛名紫阳县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产茶县之一,每年春茶开采时,商贾云集,人流如织,这已经成为爱茶品茶人生活中的一大情趣。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曾来紫阳县品茶论道时书墨:“无忧何必去饮酒,清静常品紫阳茶”就是例证。
据《紫阳县志》记载:该县商代属庸国,春秋属巴,战国后期属楚之汉中郡。战国末期,秦灭巴,楚、汉水流域俱归于秦。秦汉之际,紫阳属益州汉中郡西城县;曹魏时属荆州西城郡西城县;魏文帝改西城为魏兴。晋泰始三年(267年),分益州立梁州,魏兴郡改属梁州。南北朝时宁都划归安康郡并置十城、汉阳两县,并入宁都;唐武德元年(618年)于安康县兼设西安州,同时分设宁都、广都2县;到五代时隶属金州。后经北宋、元代、明洪武三年直到公元1512年12月(明正德七年)割金州、汉阴之地始置升为县,可见此地区域的重要。不同是,在很大程度上,紫阳的知名度还是与此地出产的茶叶息息相关。而这些都相互关联着宋代张平叔在此羽化成仙,清代叶世倬等人微服督察农户兴植茶园的轶事,让这方水土紫气东来,五谷丰登,民风更显醇朴。
紫阳盛产茶叶,其历史悠久,远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据《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蜀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并沿“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陆羽曾在《茶经》中说茶:“金州生于西城、安康二县山谷”,当含今紫阳一带,也是陕茶的源头。据民国《西乡县志》称:“至清代,陕南唯紫阳茶有名。”历史上曾形成了以此地为中心的著名的“紫阳茶区”。产区分为前园、中园、后园3个区域。紫阳县南界以北为前园,川陕交界处为中园,四川城口中部至万源为后园。一般认为,前园茶条索紧细,色深绿,溶解快,不耐泡:中园茶条索尚紧,色深绿,较耐泡;后园茶条线差,色灰绿,叶厚耐泡。因此,紫阳茶也突破了行政区域界限,跨越川陕两省,地域达陕西省安康、汉中和四川省达县、万县等4个地区,因沿袭民国以来的传统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将紫阳及其邻县所产茶均列为“紫阳茶”范围,这包括陕西紫阳、石泉、镇巴、西乡、安康、岚皋和四川宣汉、万源、城口等县。紫阳茶发展,也与明清时代的茶马贸易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明史·食货志·茶法》记载:“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值贱。”外地商人在紫阳“买茶装篦,邑民利之。”需要消除现在人误解的是,当时所称“汉中”,应当指汉水上中游这一地域,而非仅限于今汉中地区,也有安康。民国《西乡县志》载:“汉中之茶于西乡”;“西乡茶地惟三里耳。三里去县又四百里,经于豺狼虎寇之窟,比以加赋。其民昼夜治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而莫之能办也。”自明朝至民国,紫阳茶运销西北,多先集结于交通便利的汉中、西乡一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国茶叶贸易史上形成的“茶马制度”,促进了紫阳茶叶的大发展。在那个时期,紫阳人民赖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茶叶等特产,均被明廷实行的用茶叶换取边疆少数民族马匹的所需商品来交易,让“茶马制”更加牢固。当时,紫阳茶叶产地多集于汉江以南各地和汉江以北的蒿坪河、马家营等地方,这为后世的茶区分布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当时的汉茶,实际上多数也为今紫阳县所产,一直处于产销两旺的景象。
三
紫阳是一块原生态的“处女地”,有着“山大人不稀”之说,这就为茶叶生产提供了最佳生态环境。据统计:到了民国三十三年(1944)紫阳茶叶运销量达到260吨;至“抗战”结束以后,全县茶叶产量超过500吨(折合50公斤),比抗战初期增长两倍以上。在解放战争期间,全县茶叶生产处于稳定状态,或者说停滞不前。至1949年底,全县茶园面积2万亩,总产545吨。建国大业后,山河面貌一新,全县茶园面积、产量有了大幅度增长。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紫阳茶叶得到了全面发展。截至2017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20多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5260吨,实现产值近10亿元。紫阳富硒茶还荣获了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全国富硒绿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曾以19.67亿元创下我国富硒绿茶之最,带动了陕南茶叶产业大发展。
对此茶叶现象,外行看热闹,内行寻找事实依据。早在1989年9月6日,以沈治平教授为首的全国13位营养学、茶学、医学、微量元素等方面专家相聚在北京,对紫阳富硒茶抗癌保健作用通过了评审鉴定,认为紫阳茶具有以下4大特点:
一、有益成份丰富。紫阳茶树品种是全国推广良种,各种有效成份具有优质茶基础。含氨基酸3.08%,最高可达5.69%;多酚类30.35%,儿茶素207.03mg/g。一级烘青茶含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高达122.86mg/g,含Ve14.15mg/100g、Zn58.0ug/g,高于我国茶叶一般含锌量(40.6ug/g)。说明各种有益成份高,自然品质好。
二、无污染。DDT未检出,六六六总量仅0.0452ppm,国家茶叶卫生标准为≤0.2mg/kg。
三、含硒量丰富。平均含硒0.6530ppm,最高达3.8536ppm,为该研究提出的富硒茶标准5—0.35范围内的最佳水平。
四、有一定的防癌、抑癌、抗衰老作用。体外及动物实验证实,紫阳富硒茶具有明显抗氧化、抗突变、抗肿瘤、阻断N—亚硝基化合物作用,是一种延年益寿的优质保健茶,该项研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既符合国饮传统又简便易行的天然补硒途径。[1]
这份鉴定报告说明,紫阳茶确是人类健康饮料。当这一消息被新华社对外发布后,20世纪的1990年4月14日,我国老一辈革命家陈云夫人、著名的营养学家于若木已经70高龄了,她针对紫阳富硒茶情况更为重视,首次前来紫阳县参加饮茶节活动,审评了“紫阳毛尖”后,赞叹不绝,并欣然题词:“紫阳茶富硒抗癌,色香味俱佳,系茶中珍品。”权威专家一席话,让紫阳富硒茶身价倍增。这也让人联想起了宋代诗人范仲淹所说:“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的诗句,让紫阳茶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留饧和冷粥,出火煮新茶。”每到这个时候,“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嫩芽生长正旺。我在紫阳县调研茶产业,不管是绿茶红茶,还是新茶陈茶,银针和毛尖,只要经过滚沸的三道水冲泡,茶味越来越香,丝丝缕缕绕鼻洗肺,引诱人品出茶真味,回味无穷。可谓达到了“根柯散芳津,采服润骨肌”的效果。这不由让你感叹道:紫阳茶品是甘霖!难怪紫阳富硒茶在国内外茶展会上一亮相,就受到消费者追捧,大家说:喝杯紫阳茶,能给人以健康回报,乃陕南茶区中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程良斌编著.紫阳富硒茶文集.257—258.香港:天马图书出版公司,2001.
附图片4副:(1)紫阳茶园泛绿波;(2)茶农喜采春茶情景;(3)聚焦紫阳富硒茶;(4)紫阳茶艺美如画。
2018年3月5日10稿修改于西安
作 者 简 介
韩星海,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茶馆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国家级评茶师、陕西省茶人联谊会会长。曾先后著书出版通讯报告文学集、散文集和茶文化专著18部,其中茶文化散文集《秦风茶韵》、茶学论文集《陕茶论道》被列为陕西出版资金资助项目出版发行,并有60多篇件作品在全国获奖。系吴觉农茶学思想“功勋奖章”的获得者,其人事迹还被入编著到《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中华茶人诗描》等多部典籍中。目前还被全国10多家报纸、杂志社聘任为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和专栏作家等。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版权联系:jgy328(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