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思维模式以养底为主

主要指池塘底部的土壤,通常这部分土壤构成底质。池塘底质组成主要是矿物质和有机质。底质主要有砂性底质和粘性底质。砂性底质的特点是沙粒含量多,通透性好,保水性差,水的总硬度大,养殖过程中水质易老化,不保肥。粘性底质的特点是有机质含量高,通透性差,保水性好,土壤颗粒细小,氢氧化铝与氧化铁及耗氧生物的含量大,呈酸性底质。

池塘底质的组成主要是矿物质和有机质。矿物质主要有沙粒、粉粒、粘粒;有机质主要是非生命和有生命。在池塘土壤中各个土壤的组成部分主要由这些土壤的底质是砂性、粘性和粉粒组成不同。

池塘土壤的污染主要来源本底污染、外源污染、内源污染。外源污染主要有水源污染、输入污染、大气污染,输入污染有肥料污染、饲料污染(有溶解污染、粉尘污染、残饵污染)、药物污染;内源污染主要有代谢物污染和有机体污染。

养殖最终结果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限制因子(种苗、饵料、溶氧、污染),同时由于污染会导致很多病害,包括对水质、底质、病原、病害的影响。

池塘土壤存在着生态漂移的过程,主要是底质修复不到位、化学组成漂移、生物种群漂移,会导致新塘水质偏瘦,最佳水色不稳定,老塘水质恶化,底质管理不科学。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土壤衰退最终导致可持续利用率下降,源于自然障碍、经济障碍、制度障碍、技术障碍,也就是池塘生态系统的修复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底质的问题最终会导致病虫害爆发所占的比例35%,线虫占16%,营养缺乏占12%,土壤酸化占7%,土壤、盐碱积累占5%,其他占3%,还有不明原因占18%。

池塘土壤衰退主要表现在养殖品种生长速度降低和病害严重。由池塘土壤衰退所导致的病害单靠药物无法解决。也是池塘过去几十年来,病越多、药越多;药越多,病越多的根本原因。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底,池塘土壤健康才是安全生产的保证。

是为了池塘底部保持正常功能,给池塘源源不断的提供营养,保证底质指标和水质指标在正常渔业用水标准。不同养殖阶段或不同底部条件的池塘养底方式方法不同,养底最终是要适合养殖对象的生存、起到维护水体生物稳定性的营养库作用。

底质修复技术可采用不同的方案,养殖前期,可对池塘进行清塘,可采用异位处理底质技术,还可采用原位处理技术。原位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物理方法可采用饮水、曝气、填沙掩蔽等方法;化学方法可采用氧化、还原、臭氧方法;生物方法可采用植物和微生物的方法。养殖前期可对池塘清淤或推搪,也可对土壤进行检测pH值、酸碱度、有机物、氮、磷、钾、钙。根据检测结果采用不同方法的清塘,也可用犁耙将土壤翻耕破碎。

清淤

干塘

推塘 检测 注水

清淤主要是池塘底泥有效深度为一个耕作层,即10-15cm,过深或过浅都不利于生产,将过量的淤泥进行清除。干塘是指土壤干燥过后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分,否则微生物失活,不能有效的分解有机物质。推塘、检测、注水(水质检测),可对土壤底泥进行检测,也可对水质进行检测。对土壤主要检测pH值、酸碱度、还原指数、有机质含量、氮、磷、钙等离子。

图 1

图 2

根据土壤检测的结果可以对池塘进行判断(图1)。当pH值在6.5-7.5、磷大于60ppm属于高产池塘;当pH值小于5.5到大于8.5、磷小于30ppm属于低产池塘,这些指标都可作为判断池塘生产力的指标。根据池塘土壤检测的pH值结果,可以对池塘进行碱化,这里给出一组数据(图2),不同的pH值所使用碱化材料碳酸钙的量不同。

根据检测结果对土壤营养进行调解,及注水后水质的检测,制定培藻方案。定向培养有益藻,长期稳定水质养水,从而养护底质。如果能够培养整个水层间都有的藻类,绿藻在水的中上层,硅藻在水的中下层,那么溶解氧就从上到下都能够稳定,从而使底部长期得到维护,不缺氧。如果前期做好了定向培藻,使水质得到了长期的养护,底质也得到了长期的维护。如果前期没有做好定向培藻,中后期底质有问题常规处理的方法是什么呢?

第一种类型是氧化性类型,氧化性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按其提供活性杀生组分的方式分为:直接释放型,如溴素、氯气、次溴酸等;间接释放型,如溴盐、次氯酸盐等;缓慢释放型,如卤化海因、氮-溴代酰胺、溴氯海因等。

直接释放型的溴素和氯气是最简单的杀生剂,液氯、溴含有100%有效,氯、溴杀菌力强,并有较强的持续杀菌能力,但溴素、氯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需要注意安全,对人体和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很明显,一般不直接使用;次溴酸在室温下极不稳定,易发生歧化反应生成溴盐和溴酸盐而失去杀菌活性故此类杀生剂需要低温保存,不利于运输和储藏。间接释放型的次氯酸盐,如次氯酸钠,其有效氯含量一般在10%-12%,比液氯的危险程度低,消毒效良好。但具有腐蚀性,且其衰减特别快,现场不能长期存放,所以储存和操作很困难。为克服上述两类杀生剂缺点,近年来国际上杀生剂产品正向低毒、高效、操作方便的缓慢释放型方向发展,溴氯海因是缓慢释放型杀生剂的代表产品之一,因其性能优异、 杀菌广谱、杀毒高效倍受国内外研究者重视。

溴氯海因的有效成分是氯和溴,一般为结晶状粉末和白色片剂,有氯气味道;在160℃分解,容易吸潮,吸潮后部分分解,在水中通过不断释放出活性溴离子和氯离子,形成次溴酸和次氯酸。溴氯海因主要通过其水解产物次溴酸和次氯酸发挥消毒杀菌的作用,次溴酸和次氯酸与水中微生物体内的原生质结合,进而与蛋白质中的氮形成稳定的氮-卤键,干扰代谢过程并导致微生物中毒死亡。此外,杀菌过程中生成的溴还可被活性氯或次氯酸根氧化,再次被激活而形成杀菌活性较高的次溴酸根,履行二次杀生使命。溴氯海因可有效杀灭水中的真菌、细菌、微菌、芽孢与病毒,去除水处理系统中由藻类繁殖而产生的生物粘泥。与常规含氯消毒剂相比较,溴氯海因的使用效果受水质酸碱度(即pH值)影响小,在pH值在5-9的范围内均有良好的杀菌效果;溴氯海因能够有效阻止有机物对于卤素的消耗。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水体中使用溴氯海因均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消毒效果,且使用后不破坏水色,可维护水体浮游生物优良种群。

水产养殖防治浓度一般不超过0.6mg/L,但用于清淤消毒浓度会很高。结合降解试验结果:溴氯海因进入水体初期会对细菌产生快速杀灭作用,对大型水藻、斑马鱼、小球藻等也有影响,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对水生生态系统中除微生物外的其它水生生物相对而言是安全的。溴氯海因是亲脂、易挥发、易降解的消毒剂,对水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多发生在其进入环境的初期,25℃时,溴氯海因的自然降解半衰期为1.72天。环境条件对降解具有重要影响:温度升高有助于溴氯海因的降解,酸性环境、强光照和曝气等均能有效降低其在环境中的浓度。

第二种类型是还原性类型,四羟甲基硫酸磷主要用于水处理,水产养殖等杀菌灭藻,使用后能迅速降解为完全无害的物质,因为其有杀菌灭藻、迅速降解有害物质,所以作为水产养殖改底产品主要成分。属于季盐型杀生剂,季盐与季铵盐有相似的结构,只是用含磷的阳离子代替季铵盐中含氮的阳离子,季盐在水中电离后带正电荷能吸附在带负电荷的微生物表面并渗透到微生物内部改变原生膜的性质使细菌不能正常活动。

四羟甲基硫酸磷分子结构见图,其含磷11.45%(质量分数),具有高效、广谱、低剂量、低发泡和低毒的特点,与传统的杀生剂相比,具有优秀的环境性能,不持续存在于环境中,更有利于环境保护。四羟甲基硫酸磷对藻细胞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细胞膜通透性和细胞酯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四羟甲基硫酸磷对铜绿微囊藻去除机制,为更好地利用四羟甲基硫酸磷来控制铜绿微囊藻,开发特效的水华抑制剂提供参考。

第三种类型是过硫酸氢钾,是强氧化剂。目前市售的过硫酸氢钾产品一般是由过硫酸氢钾、硫酸氢钾、硫酸钾三种原料组成的酸性复合盐,其中以过硫酸氢钾起氧化作用,所以常称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其中过硫酸氢钾含量5%-50%,常见产品有粉状、片状、颗粒等。水产上用的一般含量为5%- 20%,  就其底改作用而言,一般片剂要优于粉剂,因为片剂可以直接沉到塘底,对底部淤泥进行氧化作用。据观测一片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可以在水体氧化大约在1-2米范围内,使水底淤泥由黑变白或黄,达到杀死或抑制底部细菌和病害的作用。过硫酸氢钾可以与水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不稳定的臭氧,臭氧瞬间分解成氧气和原子氧,即所谓的新生态氧,原子氧具有很高的能量,起到杀灭和抑制细菌、病害的作用,且反应过程不产生有害物质,生成的氧气也可以起到增氧作用,是目前水产养殖中应用最广泛的产品。

第四种类型是生物制剂,长期养水、养底稳定水质和底质。池塘底质淤泥和水体间的物质交换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由于池塘水质变化的连续性和周期性,池塘淤泥与水体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在持续进行。水与泥气体交换、离子交换、钙的溶解与沉淀、微生物代谢的交换、营养盐的吸附与解吸、有机矿物质的沉淀与无机矿物质的释放、矿物质的释放与溶解。

底泥和水之间氮离子交换,底泥和水之间有各种作用,包括光合作用、生物分解作用、硝化作用、脱氮作用和厌氧分解作用。这些作用同时进行能量和物质循环之间的交换,离子之间、电子之间的转换都在进行,不断地产生有机质、分解有机质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定向培养有益藻,不断地在底部进行有机质的分解,提高泥水的物质交换的速度,定向培藻不断地产生溶解氧,不断地对水质从上向下的氧化,生物养底长期进行不断地分解底部地有机质,这样就加速了整个池塘生态系统的速度,从而提高了池塘的溶解氧,这样就提高了整个池塘的生产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