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老子为什么称自己是“愚人”?是愚蠢的意思吗?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四段经文: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上一段老子示现自己的“贫穷”和“无家可归”,此段老子示现自己的“愚蠢”。沌沌,王弼注“无所别析,不可为名”,就是心无分别,世人眼中对名利看得一清二楚,老子看上去毫无分别,黄金和沙子都一样,所以说“沌沌兮”。大宗师在凡夫眼中就是大傻瓜一个,老子自己也痛快的承认自己是“愚人”

历代一些注释家依据《道德经》第三章、第六十五章,把老子说成是愚民思想。“我愚人之心也哉”一句让指责者无地自容。庄子说:“圣人用心若镜,不应不藏,不将不迎”圣人的心像一面照妖镜,能够照见一切,使奸邪之徒原形毕露,所以“智者不敢为也”。


经文: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俗人、众人,都是凡夫的别名。我,修道士也。昭昭,王弼注“耀其光也”,世人对利益大小非常明白。凡夫的浅思维对名利洞察入微。

释德清说“察察,即俗为分星擘两,丝毫不饶人”,就是菜市场的小贩与大妈之间的斤两翘欠的博弈,世人一生都在为纤细的利益博弈。老子以“昏昏、闷闷”对待世间利益。

老子明白,斤两再清晰,能够解脱吗?如何面对死亡?释德清注“昏昏、闷闷,皆无知貌。”修道士以无知对待俗人的智慧。

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对于修道士,闷闷是指一念不生。对于为政而言,闷闷是无为的代名词。

其政无为,则其民纯朴。其政洞察入微,则造成其民心智残缺。百姓要适应洞察入微的各项政令,心智岂能保持纯朴?政令洞察入微,必然是为了君王的利益,而不是万民的利益。征税就是其中关键一项,巧立名目征税,就是“其政察察”。俗人既指普通人,也指君王。

普通人为小利而争,君王则夺万民之利而利己一身,故致心发狂。大宗师对普通人和君王都提出了劝勉和告诫。


第五段经文: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老子以昏昏闷闷安此身,但心已离浊世,故不被俗人染污。澹,海之清澈。飂,长风不止。王弼注澹为“情不可睹”,即清澈若无,人不可睹。此句与“湛兮似若存”(四章)同义,澹即湛王弼注飂为“无所系执”,没有任何一物能够牵绊,故无所止。

列子是老子之后,庄子之前的道家大宗师,善于御风而行。但庄子指出,列子犹有所待,没有风就不能自由,而不能做到老子的无待。

第一句经文形容老子的心如大海般宽广,清澈无染,虽处浊世,纯朴如故。第二句经文形容老子已经证道,故超越了俗世的羁绊,可以如长风般浩浩荡荡,游于天地之初。老子是御道而行。道法自然,证道以后,道与自己是一体的,因此御道而行就是御心(驾御自己的真心)而行,故说“飂兮若无所止”。

这是老子在描述自己证道后的自由的真心。俗人为蝇头小利所困,哪能体会修道士的广大无边的胸襟。河上公本作“漂兮若无所止”,漂即飘,与飂意近。

河注为“我独漂漂,若飞若扬,无所止也,志意在神域”。河上公一句“志意在神域”,揭示老子证道以后的心志已经进入彼岸世界的无上妙境之中。俗人知道的话,真是后悔莫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