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RCEP落地!中国最大的底气是什么?
RCEP的意义和价值,各家都说的很多了。
- 东亚+东南亚的联合迸发出更大的潜力;
- “环台湾自贸区”把台湾彻底绞杀了;
- 印度自己不中用错过这波全球化良机;
- 还有美国和中国主导形成的世界“双中心论”。
不过,老蒋还想就此再多说两句,就围绕RECP本身来说。
河内的签字仪式
RCEP的细则,其实就是围绕关税展开的,成员国之间大幅降低关税,甚至是免关税。
比如中国和日本,两个GDP排名第二第三的超强工业国,彼此之间没有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只有不到8%关税消除率。
但是RCEP签订以后,日本出口到中国86%的工业品都很可能会取消关税。
Sony的数码影音产品、佳能尼康的相机、雷克萨斯的全系进口车辆,这些日系制造的王牌产品都将在中国市场迎来10%-30%的价格降幅。
原来34万落地的雷克萨斯ES200,过两年可能就要30万,这就是最有力度的刺激消费。
就是用降低关税、降低进口商品交易成本的方式,最大程度的刺激成员国经济贸易合作的一体化。
而关税(进口关税)的意义是什么?
其实无非就是两个。
第一,这是政府的一项重要收入。全世界的各国政府都知道,通商收税是比赚钱的好买卖。
早在春秋的时候,我们的老祖宗就开始征收“关市税”,别的诸侯国的商贩到本国做生意的时候,就要给城门的守卫交钱。
根据《春秋左传注》的记载,最早征收关市税的是宋国,宋武公在国都睢阳颁布法令:以门赏而班,使食其征。意思就是在守门的地方设立官差,经商者交的关市税就是他们的俸禄,这也算是海关的雏形。
《周礼·天宫》也记载:关市之税以待王之膳服。可见关税是朝廷税收的重要来源。
西方国家也是如此。
17世纪的时候,欧洲各国政府的关税收入占其财政收入的80%以上,1902年的美国,关税收入仍然高达政府收入的47.4%。
政府征收高关税,不仅是为了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设置关税壁垒,以防止进口商品的涌入对本国市场造成巨大冲击。
所以,利用高昂的关税保护本国工业,这是征收关税的第二个意义。
美国就是个最典型的例子。
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蓄奴制,但引爆战争的直接原因却很少有人知道。
其实就是关税问题。
从美国立国到南北战争之前,美国就关税的政策,形成了争论的南北两派。
北方新兴的制造业工厂主主张贸易保护主义,实行高关税政策防止低价英国产品进入市场,从而保护刚起步的民族工业。
但高关税势必会遭致英国的报复,南方种植园的低廉农产品在出口时势必丧失竞争力,所以南方的农场主势力主张发展自由贸易,实行低关税政策。
在双方的争辩博弈中,陆续出台了7部关税法案,关税政策摇摆不定,关税税率忽高忽低。
1846年,西欧各国局势动荡、爱尔兰又发生大饥荒,加上代表南方种植园利益的民主党总统在任,推出极低关税的《沃克关税法案》,美国农产品出口量得以大增,南方经济发展一片火热。
美国的低关税政策一直维持了15年,北方的工厂主在西欧工业品的倾销下毫无还手之力,新兴的民族工业一片凋敝。
1861年,共和党人林肯上台之后,忍无可忍的北方工业资产阶级最终发动了战争,把矛头直指南方庄园众多饿奴隶主。
走上战场的北方军队,心里想的可不是解放黑人兄弟,而是灭了南方势力之后自己的工厂就能得救了。
嘴上喊着主义,心里装的全都是生意。
1864年,林肯通过了新的关税法案,此后几乎所有的进口产品到美国都必须缴纳高昂关税,平均关税高达49%。
民主党在1884年、1886年、1888年,连续三次提出降税议案,全都被打回。
美国政府一边用高昂的关税疯狂敛财,本国工业一边在高高的关税壁垒下发展壮大,到19世纪末的时候,美国的工业产值开始超过英国,成为全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
从立国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半世纪中超过90%的时间都坚持高关税,美国能从一个农业国转为先进的工业国,高关税政策对本土工业力量的扶持和保护功不可没。
一百多年的高关税保护政策,再加上战争期间成为全世界的工厂高强度练手,美国的企业成长为真正有能力吞噬世界的超级恶龙。
美国开始大幅降低关税,拆除了关税的篱笆,放出了自家的霸王龙去收割世界。
1947年10月,美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签订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降低关税,推动多边贸易,最后逐步发展为今天的WTO。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二战后美国建立全球经济秩序的三大压舱石
这个低关税,以贸易为主导的全球经济秩序,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美国在二战后主导建立的全球化秩序。
美国的在关税政策上的逻辑其实非常简单。
本国工业比较弱,就必须高关税保护好自己,如果本国工业产品很有竞争力,那就低关税甚至零关税彻底放开。
我不怕你外国产品进入抢我的市场,反而我对你低关税你也要对我低关税,那我的产品进入别国就是强势乱杀。
最典型的受害者代表是墨西哥。
贸然和美国签订贸易协议,美国农场里的玉米涌入墨西哥,把底层农民冲击的破产甚至无地可种,只能不种玉米改种大麻,扔了锄头抄起来AK47。
这些拿着枪看起来穷凶极恶的毒枭,曾经的主业很可能都是农民
美国人卖我玉米,我卖他们毒品。美国的毒品问题还有边境上的难民问题,其实都是美国人自己作的。
所以我们敢于降低关税、甚至是零关税的底气源自什么?
就是对本国的制造业的足够自信。
我本国的制造业不需要用高关税保护,而且他们能冲向别的国家抢占市场。反过来我们还不担心外国产品对我们的冲击。
中国的心态,是极度的自信且包容的。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工业产品,中国就是绝对的领先,谁都威胁不到我。
而少部分其他国家有优势的东西,我们也不可能全都吃下,比如法国的奢侈品、瑞士的手表、日本的相机、澳大利亚的羊毛,这些小门类我们确实短期之内有差距,赶不上人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
那就不如降低关税造福我们国内的老百姓了。
而反观退出的印度,就没有这个底气和自信。
印度家庭的小作坊,就是整个国家贫民窟的生命线。一家人或者几个邻居,合伙开个小作坊,锅碗瓢盆、肥皂衣服皮具日用品,印度底层人的生活必需品就是这些小作坊搞出来的。
没有流水线、没有品控、没有生产秩序,成本高质量低。
印度的造砖作坊,“只要有土有水就能造”,全国有10万个这样的造砖作坊
如果把义乌小商品拿过去,印度的这些小作坊简直是毫无生存机会。
在中国的超级小镇里,造一个打火机成本是几分钱,一个钢卷尺是几毛钱,中国制造要是进入印度,对印度底层生产模式就是“干净利落”的清洗屠杀,比美国玉米屠杀墨西哥农民还残忍。
所以莫迪不敢放开自己的国门,如果印度小作坊一般的生产模式被淘汰了,印度的底层人民就完蛋了,整个印度社会就彻底爆了。
莫迪是绝对不敢冒这个险的,谁都不敢。
现在再看我们,我们今天在享受的这些机会和红利,我们未来展望的美好蓝图,其实都源于我们立国之初的坚持。
中国要坚定的走工业化道路,成为一个工业化强国。
做对的事情,往往都非常不容易,所以这条路是如此的艰难沉重。
甚至我们自己也迷茫过动摇过,在十几年前的初中教材中,课本的观点是,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凡是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是第三产业占比特别高的国家。
现在来看,幸亏我们没有过分迷信发达国家的经验。
美国三产业占GDP超过70%了,其中金融及金融衍生品占到44%。
可然后呢?美国主导的全球贸易秩序已经名存实亡,高关税四处挑起贸易战,几乎要埋葬自己一手建立的国际秩序。
再往深了说一步。
大家最早选择美元做全世界结算货币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几乎所有的商品,美国都能造,所以用美元做结算很方便。
可现在呢,美国还能生产什么商品?
在未来,无论我们在全球当中能走多远,无论我们的经济结构会出现什么变化。
我们在大步向前,迈向星辰大海的过程中,都要牢记;
根子,必须牢牢的握在自己手里。
工业,就是一个大国的国本;生产力,就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