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进补话中药——补气篇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灵枢·顺气》中医认为世间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故而在冬季营养物质更容易被人体所吸收,民间有句俗语—冬日进补,春来打虎,而膏方作为中医在冬季最常使用的一种重要传统治疗方式,既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又由传统经验特制,尤适合于秋冬进补。今天,我们着重介绍一些冬季膏方进补常使用的药材。人参神草延年出道家,是谁披露记三桠。开时的定涵云液,劚后还应带石花。名士寄来消酒渴,野人煎处撇泉华。从今汤剂如相续,不用金山焙上茶。
——《友人以人参见惠因以诗谢之》唐·皮日休被皮日休奉为“道家仙草”的人参,源于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和根茎,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传统以吉林抚松县产量最大、质量最好。人参按照生长方式可分三类:野生者名“山参”,栽培者俗称“园参”,播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产的称“林下山参”。其药性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药品化义》谓之“属纯阳,体微润,气香而清韵,味甘性大温,性与气味俱厚”。其功可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养智,主治气虚欲脱、劳伤虚损、倦怠、纳呆、呕吐、气短、自汗、消渴、失眠、健忘等一切气虚津伤之证,《本经》曰: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人参因形态似人,功效显著而留下许多传说和趣谈:南北朝记载,陈留孝子阮孝绪,因母病到钟山采参,鹿引获此草,服之遂愈。而在东北一座山村,一兄弟俩上山打猎,第二天,雪花纷飞,山路全被大雪覆盖,兄弟俩无法出山,找了棵空心大树藏身,并到处挖些草根充饥。他们发现一种大拇指粗的草根,形状像人的胳膊和腿,一尝较甜,吃后感到浑身有劲,吃多了甚至流鼻血,直到第二年开春,兄弟俩才满载着猎物下山回家。村里人以为他俩早死了,见他们都奇怪地问:“吃什么好东西,长这么结实?”兄弟俩拿出长得像人身体的草根给大家看,这形如“人身”的根被后人称为人参。现代药理学表明: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机体免疫功能、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均可调节,并具有抗肿瘤、延缓衰老、促进学习记忆等多样化作用。《普济方》记载参香散,以人参、丁香各等分,捣罗为散,每服二钱,空心热米饮调下,治脾胃肾气虚弱,呕吐不下食。(友情提示:中医药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请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既然提到了人参,那必然要提一下它的远房表亲——西洋参,它与人参的关系,似乎要比我们想的更“亲近”一些。西洋参
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根,主产于美国和加拿大,法国亦产,以美国威斯康辛州所产最为出名,在我国也大量引种栽培。其甘、微苦、寒,归肺、胃、心、肾经。功善补气养阴、清火生津,主治气虚阴亏火旺,咳喘痰血,虚热烦倦,内热消渴,口燥咽干。《本草从新》曰“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西洋参的发现也是一段神奇的往事,其源自中国对人参神奇功效的追捧,也与历史上的国际商贸活动密不可分。1562年,荷兰人在德国法兰克福给友人的书信中,谈了他在君士坦丁堡遇到到过中国的传教士,该传教士从中国带回了“奇草根”,疲倦及受寒时,则取一小块咀嚼之,舌咽后即觉身体发温,精神振奋,这可能是欧洲学者对人参功效的最早记述。而到了 18世纪初叶,人参已不是罕闻之词。来华教士不仅介绍了人参的功用,且对人参在中国之外的可能产地进行了预测:“若世界上还有某个国家生长此种植物,这个国家恐怕主要是加拿大,那里的森林、山脉与此地的颇为相似”。1717年,依靠印第安人(早年当地印地安人采西洋参茎叶食用,也作清热药治病)的帮助,在蒙特利尔地区大西洋沿岸丛林中找到了一种同属五加科植物,与中国人参极为相似。起初这种植物被送到法国,但法国人并不认同它的价值。 此时正值康熙皇帝下令禁止在长白山砍伐森林,导致关内广大地区参源断绝,人参供应紧张。此时精明的法国人意识到这种植物在中国很有市场,此后,西洋参开始从法国输入中国。清太医院御医们集体研究鉴定按中医药学理论确定了西洋参的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后被与太医院关系密切的汪昂补录至《补图本草备要》,在该书条目下写有“出大西洋法兰西-名法兰参”,西洋参的名字亦由此得来,也在当时造成误解认为西洋参产之法兰西。而现代药理学表明,西洋参却有与人参相似之处,其可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并对免疫功能、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同时具有抗疲劳的作用。但中阳虚衰、寒湿中阻及湿热郁火者慎用。《纲目拾遗》谓之“反藜芦,忌铁刀、火炒”。有临床报道,用西洋参10-15克,煎服,治疗频发性早搏,观察1至3天,然后根据病情辩证选方配合治疗。共治疗25例,结果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8%。另用西洋参10克,白术10克,云苓10克,水煎服,可治疗食欲不振,体倦神疲。《衷中参西录》记载: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次代之。(友情提示:中医药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请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