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與中毉 | 沒齒難忘
沒(音末)齒難忘或沒齒不忘說的都是一個意思,到了老到沒牙的時候也忘不了。
在《論語.憲問》中,孔子在被問到對管仲的評價時說“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沒齒也是到老或者終身的意思。
“關於成語的出處”
據司馬遷在《史記.梁孝王世家》記載:周成王曾與小弟一起站在樹下,他拿了一片桐葉給小弟說:“我封你。”周公聽見了,便拜見成王說:“大王封弟,甚善。”成王說:“我不過是與他開個玩笑而已。”周公嚴肅地說:“人主無過舉,不當有戲言,言之必行之。”意思是,君王的言行舉止不應有過失,不應有開玩笑的話,說過的話一定要做到。於是,成王封小弟為應侯。這件事使成王“沒齒不敢有戲言,言必行之”。
到了唐·李商隱在《為汝南公華州賀赦表》中寫道:“司馬談闕陪盛禮,沒齒難忘。蕭望之願立本朝,馳魂莫及”,從此之後沒齒難忘就基本成了廣泛使用的成語。
“牙齒和記憶是有直接關係的”
如果不了解中醫,這個成語也就隨口過去了。如果學過中醫的臟象立論和五行關係,就知道事情絕非那麼簡單。
首先牙齒和記憶(不忘)是有直接關係的。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牙為骨之餘,腎主志,也就是記憶。而腎精腎氣的虛弱,會表現為牙齒過早脫落,也會表現為記憶力的衰退甚至喪失。
中醫幾千年來的認知,曾被現代人認為是無稽之談,風馬牛不相及,而冠以偽科學的汙名大家伐韃。但是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和技術手段的進步,人們才發現中醫的認識是對的。
阿爾茨海默症是最常見的癡呆症,其特徵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力下降。這種情況被認為是由於澱粉樣斑塊和tau的神經纖維纏結在大腦中堆積造成的。今年1月23日,發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研究報告說,導致牙齦疾病的細菌——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存在於阿爾茨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而不僅僅是口腔中。這項研究還發現,在小鼠身上,這種細菌會引發阿爾茨海默症典型的腦部變化。
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表述這個科研成果就是:導致老年人得牙齦炎、牙周炎、牙齦萎縮的細菌,會同時同樣在大腦破壞腦髓和神經。也就是讓老人牙齒、牙齦不健康的細菌同樣在破壞老人的記憶力。換言之,保護好牙齒和牙齦,不給細菌繁衍的機會,就是在保護大腦保護自己的記性。科學家爬到山頂的時候,卻發現中醫已經在上面很久了。
“中醫在牙齒保健治療上,
是有自己獨特的優勢的”
說到牙齒的保護,西漢劉向在《說苑·敬慎》中講了一段老子和常樅的對話:常樅張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齒存乎?”老子曰:“亡。”常樅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乎,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乎,豈非以其剛耶?”常樅曰:“喜!是已。天下之事已盡矣,何以複語子哉?”
這個寓言故事被叫做舌存齒亡,經常被人引用,用來勸人柔軟不要剛強。但是在我看來這是比喻不當,若論起存亡,人死了上千年,屍體肉身都沒了,但是剛硬的骨骼和牙齒還存在。人老了,牙齒沒了不是因為剛強,是因為人不懂口腔衛生,不漱口不刷牙,最終被細菌病毒侵害瓦解碎裂脫落。活著的時候牙齒被破壞分解,而死了以後不被分解,說明正是人體自身滋養了那些毀壞自己牙齒的微生物。
20多年前我去美國的時候,就發現美國人普遍有一口好牙,這與口腔醫學發達口腔醫師數量龐大一集口腔醫療技術發達且普及有關,當然也與人們的口腔保健意識有關。近些年來,北京的口腔醫院門診特別是私人診所也越來越多,人們去看牙洗牙矯形更方便。
不用問,現在人普遍是牙齒有了問題去看西醫。其實呢,中醫在牙齒保健治療上是有自己獨特的優勢的。針對細菌去治病是一種思路,而改善口腔內環境是另一種解決問題的途徑。比如說最關鍵的是改善唾液品質,不給細菌病毒滋長的條件,這一點中醫有理論、有方法、有解決方案。
很多兒童有食道返流,導致乳牙全部被腐蝕,牙齒斷裂只留下殘根。碰到這種情況,牙醫沒辦法,只能讓家長等著孩子乳牙脫落換恒牙。至於牙齒生長的問題,碰上乳牙不脫落,或乳牙脫落不長恒牙的問題,牙醫也只能讓孩子去照x光片,看看有沒有牙胚,沒有的話只能終生戴假牙。而中醫是有辦法讓孩子脫乳牙、長新牙的了,其理論依據就是,腎主骨生髓,齒為骨之餘。我的經驗是,先讓孩子戒掉甜食和牛奶冷飲,再化解體內積攢的痰濕,最後稍微加一些補腎填精的中藥或食材,就能解決問題。
在成年人身上,在治療西醫棘手的牙周炎,牙齦萎縮,乾燥綜合征方面,中醫也有獨到的優勢。我一直計畫著開一家中醫口腔診所,中醫的理論作為指導思想,結合先進的科學技術,一定能造福更多的人。
傳授兩個牙齒保健的秘法,第一,無論男女,撒尿的時候要緊咬牙關。別問為什麼,照做就是。試試又不會懷孕。第二,每天早晨起床前,叩齒一通,也就是上下牙對敲若干下,有唾液就咽下。能堅持做,外加醫療保養,年過百歲,雄風在不在不知道,牙齒猶存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