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树强丨卫河清淤(散文)
卫河,新乡的母亲河。
从隋代大运河的永济渠,是运送粮食和战备物资的主要渠道,当时百舸争流,千帆竞渡,船樯往来,络绎不绝,近代仍然是豫北至天津卫的重要航线。
经过时光洗涤,近代卫河承载的航运作用仍不可小觑。但是新乡以下河段,水源主要引自黄河,河床平缓,有较好的纤道,淤积却十分严重。
时针指向90年代初期的辛未年春夏之交。为落实新乡双拥模范城工作,针对河床抬升,对生态环境和沿河岸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威胁加剧等问题。我们团奉命开赴卫河,清理长期以来泥沙沉积,限期必须要挖出淤积,疏通河道,消除隐患。
我们进驻阵地时节,正是卫河的枯水季,河床半露,一股黑黑的河水爬在河床的中间蠕动着。河堤上杨树柳树也懒洋洋的立直着身躯,树叶柳枝晃晃悠悠的似摆不摆。岸边上人头攒动,红旗飘飘,军民掺插布局,协同作战。五六米高的河堤,因为淤的太久,也看不出实际上有多深,表面上一层黄黄的沙土埋没了众多未知的状况,军民一起等着指挥部一声指令,我们将全力以赴。
指挥部的高音喇叭开始下达命令,根据人员情况,我们与760厂的职工协同作战。
我们从河中间低洼开始,分为两拨。一拨人用铁锹挖泥入筐,一拨抬筐的两个人一组,抬着筐顺着缓坡往堤上运送泥沙。刚开始沙子相对干一些,筐还能用,后来慢慢深了,水多,成了流沙。我们连长就地取材,用防汛用的编织袋四个角拴上绳子,还是两人一组用手拉着往堤上走。
一开始我们都穿着胶鞋下去挖泥,没多久鞋子里但是沙子,脚下扎疼,鞋子还老掉。老班长们就脱掉鞋子,绾起裤腿,两个人拖着一兜子泥沙,喊着号子往堤上跑。榜样的力量真伟大,新兵也效仿脱掉鞋,喊着加油打气的号子,跟他们一起来来回回的运送淤泥和积沙。一边760厂的职工稳扎稳打,按部就班也在往上运泥沙。
挖了一米多以后,下边就出现了黑黑的澄泥。里边时不时出现石头啦,塑料桶,漂流瓶,铁锹啥的。负责装沙的战友们都穿着高筒靴,保护着脚不要受伤,可是淤泥不见底,不一会水就灌进鞋筒里了,脚指头在里边和稀泥了。
我们在热火朝天的干活,南北堤上相隔不远就有一个帆布篷,里边有休息的地方,主要是政府、工厂和各界人士配送的慰问品。有当时比较时髦的汽水,豫北本地的啤酒,新乡生产的某品牌烟草,还有当时不认得是什么东西蜷曲成扁方块的好吃,后来才知道那是方便面。生产工具水桶,手套,绳索,铁锹等等。大堆小堆的,慰劳着奋战在卫河上下的军民。负责发放慰问品的同志们看见我们上岸来,赶紧把吃的喝的往我们手里塞。有些人看我们不接东西,就顺坡下到挖泥沙的地方送东西来,一边把好吃往战士们手里塞,一边说,休息休息,都是半大小子,别累着,休息一下,吃点东西不耽误事。可战士们没有一个人停下手中的动作,依然呼呼带风的挖泥送沙。
我们在清理河道中的泥沙,堤上另外的小分队负责装卸车。他们开着绿色的解放车,把运出来的泥沙装上车,运送到不远的牧野公园里卸下来,在那里堆成了一座小山包。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卫河岸边,一场有道伐无道,正义战胜邪恶,以少胜多的正义之战,被毛主席称之为“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的牧野之战就发生在此。不久以后栽树种草,牧野公园里又多了一处游玩的好地方。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我们的拖着疲惫的身体,唱着军歌,扛着铁锹,背着编织袋,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我们的临时营地。因为一下子上千人住在一起,水是最缺的一种资源,院子里仅有的几个水龙头供不上我们的使用。进入院区后保障分队已经拉来了生活用水,和我们的洗澡用水。连队的卫生员早早的给我们每一位战士都准备了一包高锰酸钾,还有几位战士们腿上的擦伤,都由卫生员来处置。炊事班烧好了热水,我们把高锰酸钾融在脸盆里,脱掉裤子,把双脚泡下去,再用手撩起药水冲洗着被污泥浸泡过的双腿。功夫不大,一双腿脚泛着略微的黄色,久久不能消退,尤其是被污水泡软的脚丫子,黄色更加深厚,脚掌子一夜的时间黄色还没有消退。吃完饭,看完新闻联播,我们又开了一个班务会,同志们才舒舒服服地躺在大通铺上睡着啦。
天公作美,就在我们挖完泥沙的第二天,阴雨瓢泼而下,卫河河道进了不少雨水,河水很快流经了我们清理过淤泥的每一处,好像是在核验我们的战果一样。战士们已经打好背包,做好了返程的准备。所用物资也装车拴好,炊事班更是一大早先期返回。
雨越下越大,车队启程了,班长怕我们睡着感冒,一路上带领着我们在雨中高歌,在雨中前行。几天来的困乏好像在瞬间恢复,一路歌声,伴着绵绵雨丝,我们返回了红色营地。
作者简介:
狄树强,男,70后,河南省灵宝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行参菩提》签约作家,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作品入选《2017年中国行走散文作家二十强》《行吟天下—当代中国行走散文作家十强联展》,出版散文集《塬上塬下》。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成长起来,而文学将陪伴我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