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老妻买菜
文/戴官宝
老妻常说,家庭过日子,最绕不开的是买菜,最烦的也是买菜,每天也不知买什么是好!老妻去菜场"转”的时候,那几位熟悉的摊主,好远就招手,把最好的菜举起来,让她瞧。爱买哪种菜,买多少,这些摊主都熟记在心。“排骨28元五,五角不要了,给28。”“刚摘的豆角,新鲜水灵,卖别人6元,给你五元!”……那热情劲让你不掏钱都难。
老妻买菜回到家有个习惯叫“回头望”,嘴里不停地什么菜、什么菜念叨着。因为有一次买菜,手里菜多,不好掏钱,把先买的排骨丢在豆腐摊上了。回来后才发现排骨没有了。这怎么得了?赶紧一路小跑来到菜场,先从最后买的豆腐摊上问起。因为老妻买菜的套路,是板板不乱的,买豆腐总是最后一个。还没有走到豆腐摊面前,摊主即“讨好”地大声说:“你排骨丢在这里了。顾客多,你走后我就给它收在这儿了。”“谢谢!谢谢!你真好,以后还买你的豆腐。”大嫂高兴得连声说“好好好”。
过节买菜,更是头等大事,儿子媳妇姑娘女婿都来家,共有八九口人。买的菜数量多,品种杂,老妻命令我一起去菜场“拿”菜。于是我跟着老妻后面,亦步亦趋,在各个摊位前转来转去,直到我双臂拎得发酸。我不停的催她:差不多了,够吃的了。她总是怕不够小孩吃的,又怕不合他们的口味。好不容易回到家,把菜放下,她又开始“回头望”了。如果少了什么葱姜蒜,我就要单溜,跑一趟菜场了。
去年春节前的一天,风和日丽,老妻别出心裁,要去马头镇买年货。我说马头镇离市区近,去的人多,菜贵一些;而和平镇远一些,去的人少一些,菜便宜一些,应该去和平镇买。老妻动摇了。最后决定,先到金马广场公交站,再坐去和平的6路车。金马广场的站台上,已经有一群老妻的闺蜜在等车。她们都是去集镇上采购年货的老姐妹。她们结伴而行,没有老伴陪着。问她们怎么不带着老伴,其中一个“话篓子”抢着说:老头“碍事”。她们也没有最后确定去哪里买,七嘴八舌地争论不休。忽听话篓子说:干脆来个石头剪刀布吧,再决定去哪儿。叽叽喳喳声音仍然不绝于耳。只听老妻高声说道:“来个随机吧,六路车先到就上和平,五路车先到就上码头。”话音刚落,就得到大多数闺蜜的喝彩,一致同意这个随机的选择。这些显苍老而幸福的脸庞,不约而同向北望去。各人期盼,其实不尽相同。想去和平的人,当然想六路车先到;想去码头的人,当然希望五路车先到。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声,五路车到了!大家排好队,鱼贯上车。“敬老卡、敬老卡”的女中音欢叫不停。车厢中的年轻人,看到上来这么多老年人,齐刷刷的站起身,将自己的座位主动让给老年人坐。“谢谢!谢谢!”“不客气!不客气!”的温馨话语充满了车厢。敬老爱老,在我们大淮安早已蔚然成风。
马头古镇自秦朝时,置淮阴县己有2300年的历史,长期为县治所在地,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古老和繁华是可以想象的。但是,记得20年前和老妻带着三岁的孙子,来过马头镇一次。从淮海广场坐公交车,要开近两个小时,一路上尘土飞扬,颠颠簸簸。不时还看到公路边的养护工人,向路面上的坑塘抛撒碎石。记忆犹新的是,过活动坝、盐河小闸的时候,要让先上桥的车辆先走,没有上桥的车辆,要靠到一边去。等上桥的车辆过完桥时,等在对面的车辆才能上桥,继续前进。那速度比骑自行车快不了多少,其实马头镇离市区也就10公里。那时马头老街,南北总长不到500米。老街街面房屋苍老衰败。我非常失望,我不敢相信:这就是我们古老淮阴祖地吗?这座有2300年历史的古镇,还能撑多久?让我略显欣慰的是:老街东后面的韩信故里己开始整治。从老街一家门店的后院向东望去,看到院墙外七八公尺深的湖底,很多工人在施工。中午想找一家能坐下来吃中饭的店铺也没有。带着三岁的孙子,转悠了好长时间,最后在老派出所对面的一个小巷里,找到一家准备吃中饭的早点店。店主知道我们的来意后,将自家准备吃的炒鸡蛋、豆角烧豆腐让给我们先吃了,她自家人重新做了饭菜。问他马头古镇怎么没有饭店?他叹口气,说中午也没有客人吃饭,谁开呀?只有两家早点店,其余都没有。
来到马头镇菜场,真是今非昔比,眼前一派生机,叫卖声不绝于耳,货物琳琅满目,“鱼,鱼,卖鱼喽!新鲜的鱼!”“好嘞!稍等一下啊!给你拿来!”真是热闹非凡。我们一行在菜场转了半天,直到中午,终于都买好年货,说说笑笑,满载而归。
陪老妻买菜,既是妇唱夫随,也是我退休后的一项乐事。我愿意每天陪老妻买菜。
(作者简介:戴官宝,58年参加工作,62年入伍,67年出国作战,69年退役到地方,在公安局工作两年,转到公路管理处直属公路站工作,直至退休。退休后,写点东西,乐一乐,留住记忆,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