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习录》精选15句 2024-05-03 20:18:18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心学集大成者。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被誉为“真三不朽”者,他的心学对明后期哲学与文艺影响巨大,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而且传播中外。 《传习录》是王守仁的讲学语录,为儒家重要著作之一。《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堪称“心学”第一书。 “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要想了解王阳明,首先必读《传习录》,以领悟其思想精华。 1、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解读】王阳明赞许孟子的“不动心”:心中充满道义,发现万事万物的道理,那么任何事发生都能对其泰然处之,让自己的心如泰山般稳固,不因外界毁誉而动心,不大喜大悲。2.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解读】 心作为客观存在的主体,本来无善恶可言,是本来空灵清净之物。善恶是与人的意念同时出现的,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动,人只要心动,只要一有意欲,就必然相伴而出现善或恶。当善恶已经存在的时候,分清善恶就非常重要,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恶,这就是良知;如果不分孰善孰恶,就是没有良知。如果我们有良知,就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只为善,去掉恶行。 3.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解读】 可贵之处不在于没有过错,而在于能够在犯错之后虚心接受并改过。人都会犯错,但一定要善于改过。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改过,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 4.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解读】 这句话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经常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5.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解读】 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反躬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6、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解读】 这几句即王阳明的重要观点“知行合一”。知行是一体的,要是真的对某事物有所认知,那一定是身体力行地去做了。产生想要做一件事的想法时,“行”就已经开始了,只有切实展开行动,想法才能变为现实。亲自实践了,便是已知了。王阳明认为,圣人所传的学说只有一个,就是将认识与实践合而为一,知与行是一事两面。做到知行合一,知而能行,才能在实践检验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7、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解读】 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一、虚静的时刻,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8、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解读】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知是行的开端,行则为知的完成,二者互为始末。一件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后,才能体悟其中顺、逆的切实情境。9、.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解读】 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 10. 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解读】 有位朋友问王阳明:“读书而硬记不住,该怎么办呢?”王阳明回答说:“只要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王阳明说,读书的目的在于发明我们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于记住一个词,一句话。不在于如何去记住书本,而在于如何用书本上的道理启发自我。 11、.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解读】 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坠落。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养心”、发明本心。一个人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就要做起坏事来;一个人内心不安稳、不安定,也无法做成事情。王阳明这里用种树作比喻,告诉我们,我门的内心是我们修德、做事的基础。12、. 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解读】 当自己的善念萌发的时候,要善于及时发现,并将其放大,最终成为善行;当自己的恶念萌发的时候,更要及时察觉,尽早将其遏止。阳明先生说这就是圣人修身之道。 13、. 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解读】内心要谦虚不自满,胸怀要宽宏大度、能够容人。。《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14. 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解读】 无论圣人还是愚夫,良知人人皆有。所不同的是,圣人能够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常存,这也是修习。人人皆可学之。 15、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解读】应该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做适当的事,谋划和行事都不要越过自己所处的地位。遵照自己的地位和能力做事,才是君子,才算作是致良知。史记精读 每天读点“前四史”:《史记》、《三国志》。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期待更多师友加入。527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赞 (0) 相关推荐 王阳明心学要点极其内在逻辑关系_了然沙尼_新浪博客 (2019-07-23 03:46:08) 原文地址:王阳明心学要点极其内在逻辑关系作者:倪阳博客 1.心:既是一个认识论概念,也是一个本体论概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 好书·新书丨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龙场悟道 好书推荐 <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 杨国荣 著 978-7-5760-0013-9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理论层面对心学内在的哲学意蕴作了深入分析,具体阐释了心学中心体与性体. ... 读《传习录》10句经典名言,跟王阳明学修身 一角禅禅居摆件<听茶> 1.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事上磨炼,就是通过具体事情来实现克治之功.省察克治应通过做具体 ... 读王阳明《传习录》10句经典名言,无障碍秒懂心学第一奇书! 王阳明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被誉为"真三不朽"者,其思想贡献尤其卓著. 1.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 [大意] 君子安于现在所 ... 做事留余地的经典句子及名言【精选15句】 2018-02-11 11:19:39www.xuejuzi.cn 1,打人不打脸,揭人莫揭短.说的是做事不能太过头,要留有余地,给人面子,不给别人面子往往自己更没面子. 2,做人做事留一分余地,除了 ... 做一个女子经典句子【精选15句】 2018-02-10 23:29:16www.xuejuzi.cn 1,我想做一个温暖的女子,不求大富大贵,只求生活简单快乐:我想做一个明媚的女子,为生活添一些阳光:我想做一个恬静的女子,可以在朋友低 ... 王阳明最智慧的15句话,知行合一,读后对人生有益 王阳明最智慧的15句话,知行合一,读后对人生有益 山水诗句精选15句,带白话文意思及翻译 山水诗句精选15句,带白话文意思及翻译 王阳明传习录学习1 一.原文 问有所忿懥一条.先生曰:"忿懥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耳.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 ... 描写春风的古诗句有哪些,精选15句,带白话文意思及翻译 描写春风的古诗句有哪些,精选15句,带白话文意思及翻译 写山的古诗句有哪些,精选15句,句句带白话文意思 李兆香 2021-03-07 10:08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白话文意思: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2.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