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书丨母亲·元宵

春节前,母亲就开始准备元宵的食材了。市面上众多品牌的元宵,母亲无意留恋,她甚至在点播秋玉米的时候就打算种一块糯谷,不需要多大一块地,只是在玉米地外围留几片苇箔大小的一小片,就可以满足一家人元宵节的需求,母亲用恳求的语气央求,一次又一次罗列自己种糯谷做元宵的好处,并不是为她这种偏执的想法心生怨气,实在是糯谷这种农作物低产而矫情,五黄六月,它即耐不得干旱,又不能过于湿润,夏秋交接之际,天气反复无常,三十几度高温能把庄稼烤焦了,不大的一片糯谷地需要每天浇水抗旱,若是遇到连阴雨,纤细的糯谷苗在深深浅浅的水洼里恹恹欲睡,如果几天不见日头,秋后就要绝收,母亲似乎看出我们的心思,一副固执己见的神情,直到我们按照她的意思在玉米田边缘辟出一片空地,她才志得意满地把整个心思放到那块不大的糯谷地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秋后,母亲收获了满满一袋子黄灿灿的糯谷。母亲视如珍宝,精心地保管着,直到春节前蒸完年馍,她又开始料理元宵节的食材,那袋子糯谷才派上了用处。

拗不过母亲,我们还是无限疼惜地看着她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舂完那袋子糯谷。春节过后,天逐渐暖和起来,母亲头天晚上用簸箕把糯谷簸好,用筛子筛出秕子,戴着老花镜捡出被虫蛀蚀过的空壳谷粒,然后用少许水泡在盆子里。第二天早晨我们还没起床,母亲就刷净了石臼,坐在阳光充足的院子里舂米。闲置许久的石臼发出质感强烈的钝响,声音响在四周,撞击着我们的耳膜,看着母亲瘦弱的背影,我们感动而无奈。

被水沁泡过的糯谷韧性而蓬松,一石臼只能盛一到两碗糯米,舂上好一阵子,才能在竹箩筛出小半碗面粉,把渗子倒进石臼继续舂,如此反复,直到萝里的渗子所剩无几,一臼糯谷才算舂成功。大冷的天,母亲一遍一遍,额头冒出了汗水,双手冻得又红又紫,我们怕她感冒,接过墩头要帮她舂米,生怕我们弄不好,母亲寸步不离石臼,手里的墩头一下下轧在石臼里,声音听起来响亮而瓷实,让我们眼睛湿润,心也随那墩头上下跳跃。午饭时间,母亲终于把糯谷全部舂成了面粉,我们呼啦围过来,这个给她捶腰,那个端来了饭菜,她好像有点不高兴,像拒绝我们帮她舂米一样排斥着我们这些善意的举动,一边继续料理善后工作,一边絮絮叨叨,语气铿锵、有力,好像以此证明自己的身体仍然强健硬朗,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

吃过午饭,母亲开始包汤圆了,仍然不需要我们插手,一个人和面、擀皮、调制馅子,甜、闲、五香芝麻、绿豆沙……内容丰富,口味绝佳。

央视元宵晚会开始的时候,母亲把煮好的汤圆端到了桌上。一家人围在一起,有说有笑,热热闹闹,母亲一边给大家舀碗,一边嘱咐着贪吃的孩子们注意的要领,汤圆冷到不温不火,吃起来味道才好些,再好吃的东西,晚上也不易吃多,元宵元宵,尝得就是个鲜……

夜深了,母亲在厨房一个人收拾残局,璀璨的灯火愈发使母亲的背影显得羸弱和朦胧,站在不断被热闹的焰火映射得斑斓绚丽的院子里,内心突然涌上一种别样的情绪,这些年来,母亲里里外外,承担了过多的家务和琐事,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干好自己的工作,想起五黄六月,她一个人在糯谷地里挥汗如雨,除草、浇水、捉虫、排涝,她用自己的双手为我们创造元宵节的食材,几十年贯始至终,永无怨言,不知疲劳,我知道,母亲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次味蕾上的满足,那种无私的奉献和勤劳朴素的生活习惯是任何东西无法取代的真正瑰宝。

作 者 简 介

李同书,男,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文章多篇(部)。




(0)

相关推荐

  • 【配乐朗诵】陈谊军:难忘元宵

    本文图片均为网络资料图片. 又是一年元宵时.城市广场处处悬挂彩灯,流光溢彩的灯光下人来人往,可有熟悉的身影?而这城市的万家灯火里,可曾有以前的故事? 元宵快乐 我记得以前的故事.每年的元宵节,我在小村 ...

  • 过元宵

    金沙江河谷山风呼啸,一弘绿水萦绕两岸,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想象这样的景象.今天是元宵节,食堂只有煎汤圆没有煮汤圆,小卖部的速冻汤圆也早早卖光了.在这大山里面,想吃到一碗热汤味甜的汤圆是多么难. 并不 ...

  • 约吗?走进这个深山里的仙居之地,把汤圆吃出幸福感!

    俗话说,闹完元宵才算过完了年.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当天,全国有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等习俗.这么温馨浪漫的一天,你安心待在家冷冷清清地度过吗? 携一家老小,到南岭避暑林庄温泉大饭店闹元宵,才是正事 ...

  • 原创|没有元宵的元宵节

    原创|没有元宵的元宵节 文/欢爸 时间/2020-02-08 03:58 [引言]学渣回到了学生时代,读着.读着就犯困,困了就睡,也不用担心睡过头,醒了接着读,反正也不在乎读进去多少,就是做做样子,成 ...

  • 林慕斌 | 冬至糍粑香

    那天是冬至,一大早就收到四妹从老家发来的信息:"二姐,冬至快乐!还记得家乡的糍粑吗?"我笑了,四妹的提醒,唤起我遥远而温馨的记忆. 在乡村老家过冬至,是入冬以来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清 ...

  • 别拉我,让我哭会儿

    今天你吃的是汤圆还是元宵? 我吗? 没有汤圆也没有元宵. 但从前我确实很喜欢吃,无论是汤圆还是元宵,咬一口糯糯的,流出浓浓的黑芝麻,想想都甜. 算下来还是幼时吃的汤圆印象最深,因为那时物质匮乏,汤圆真 ...

  • “滚出”的元宵,“包出”的汤圆———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19)

    [家教智慧 第379期] "滚出"的元宵,"包出"的汤圆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是清代诗人符 ...

  • 元宵节,回味最好吃的那碗汤圆

    元宵节要到了,我来说说与汤圆有关的往事.早年我是最讨厌写食主义之类的文字的,谁知现在所有回忆,经常与食物联系在一起.我是不是成功地成长为了自己当年最讨厌的那个样子. 中国人的节庆,大抵与食物都拉得上关 ...

  • 【金小说】李小娟丨母亲

    作者简介 李小娟,笔名叶子,太原清徐人,1981年生,中学英语教师.工作之余,酷爱写作,作品风格以多写实为主,着眼小人物,洞察生命和亲情,富有思考,饱含悲悯.代表作有小说<不算沟>< ...

  • 李同书丨一本影集

    金色的阳光给挂在店门上的一块红底白字的铝制牌匾镀上一层橘红,党员之家几个字愈发熠熠生辉,十九大召开前夕,县委给每一户党员挂上了一块光荣匾,作为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祖孙三代的党员之家,从挂上牌匾的那一刻起, ...

  • 李同书丨乡村独白

    乡村是固体的,坚硬而柔软,你想融入和渗透,它具有亘古超强的包容性,它又不介意你的背叛和排斥,始终用月光似的眼睛抚摸你的来世今生,几千年以前贯始至终.你的行为决定你的态度,乡村绝不横加干涉.关键你已经无 ...

  • 李同书丨父亲的座钟

    很多年过去了,八仙桌后面的条几上仍然摆放着一台古色古香的旧式座钟,绛紫色的木质外壳,圆圆的银色钟盘,长长的钟摆有条不紊地摆动着,清脆响亮的滴答声像一支节奏感超强的乐曲,让人觉得岁月就是在这种永不间断的 ...

  • 李同书丨摸鱼

    小时候最大的乐趣是到离村不远的河滩去摸鱼.出了村,沿着一条蜿蜒的小路穿过一片茂密的杂树林,绕过二魔道的瓜棚,就看见河滩那一汪碧绿的河水了.二魔道老远看见我们的影子,一双绿豆般的小眼睛睁得溜圆,直到我们 ...

  • 李同书丨父亲的架子车

    架子车的结构并不复杂,车把跟车架同为一根粗壮的槐木,车帮的支架有榫头,卯在车架的槽孔里,嫌不牢固,用一根长方形的木楔嵌入.两个车轱辘被一根钢轴连着,走两条无法交融的平行线,却组成一个割舍不开的共同体. ...

  • 李同书丨难忘那年的榆钱糕

    姥爷去世以后,姥姥好像再也没有更好的东西招待我,这似乎成了她心里过不去的坎.其实那时候我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学会了自个照顾自个,但是姥姥一直把我当成尚未长大的孩子,挖空心思变着法满足我的需求,拮据的家境 ...

  • 李同书丨吃热馍啊!

    天气的寒冷并没有影响母亲的心情,刚进腊月沿儿,她就进入了年的状态,加工面粉是筹备工作的序曲,所有要做的花糕.馒头.包子,均来自面粉的前期准备. 母亲每年都要储存两袋子小麦,用做年关蒸馍的面粉,夏季收麦 ...

  • 李同书丨乡村人物琐记

    郭老师 读完小学,任教员的伯父执意让我到郭瓦念初中,不明白当时郭瓦怎么实行两年初中制,提前结业也许是那时候伯父对我这个独子隐秘的情怀和期望表露,他得为早日丧父的我负责.五华里开外的那个村子像谜一样让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