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参菩提】吕琴玲丨再访万古寺



早春二月,心情和天空一样,总不能朗朗然,于是想去万固寺。

拾阶而上,至正门“条山第一禅林”处,写有苏东坡的佳句“水自石根流出,风从松顶飘来”。这流水,石根,山风,松林自是融入了一种出世的安静与旷古的幽情,正是尘世里滚满泥巴的我渴望得到的沐浴。至“击掌天鹅鸣处”击掌,因为极少游人,听得到细而脆的声音,似是鹅鸣。其实,平陆三湾的鹅鸣比这要有力度的多,但在这样凄清的暮落时分,和朋友击掌听鹅声,也是自得其乐。

我原是不学无术之人,进寺庙总是不去记得什么殿,只是凭感觉喜欢,或不喜欢,每次从殿门走过,见香火飘飘渺渺,有师傅总会对你说,“你气色不一般,……可上香云云”。怎么各个寺庙都这么相似,法门寺、少林寺等莫不如此,每遇此情况,总惶惶然,不知所措,我等“奸佞小人”,囊中羞涩,唯恐上当,总以小人之心对此,戚戚然。反思之,不过定力不够,或不会灵活沟通。所以庸人自扰。

这次收获主要是对“多宝佛塔”的建造者------妙峰高僧的认识。妙峰不仅是一位让人敬仰的高僧,更是一位值得特别纪念的建筑家,一位推广砖构建筑的高手。对建筑背后的人物的认识,丰富增强了我对万固寺的向往。这位生的“五窍皆露”“鸠形鹄面”之人,长相这般不合交通规则,经过了岁月的打磨,锤炼,破茧而出,他的“闭关”修行,“清理厕所不为人知”,“改头换面”做盐商的故事,他的融资能力,沟通能力,审美能力渐渐在我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

入塔内,随着螺旋式的台阶向上攀爬,塔是中空的,台阶通道幽暗古朴,每个台阶被芸芸众生双脚踏过,因此磨得溜光,发出青黑色的光芒,有了包浆,好像也有了灵性。人们不失时机,趁休息时也留下自己的墨宝,在塔身,在塔底,在塔的周身,一层名字甚至再摞上一层名字,层层叠叠,结果只看到墙上,砖上浑身伤痕累累。仔细看,年代有的确实已久。不管是名字还是肉身,总想要带走一片云彩,总想留下一点痕迹,与生俱来的总想到此一游,正是渴望与这世界建立某种关系,是对尘世无可奈何的留恋吧,追求所谓的不朽,愿它带给生者以安慰,以鼓励,以生的气息,这点顽性何尝不是对生的敬畏与对消亡恐惧的一种努力!

殿内有一大卧佛,身后一壁画衬托,正是菩提树下,几僧人分散于树下,想来在这房内怎比得树下躺卧来的惬意,画蛇添足的人们总觉得自己在创造完美。不过我感兴趣的是在万固寺重修时,出土了一尊大睡仙塑像,睡仙侧仰睡姿,像以仿墨石塑成。睡仙名叫陈抟,传说他活了118岁,一生爱山水,爱清静,特爱睡大觉。故称“大睡觉”。能这么爱睡觉且能睡的着,又作诗600余首,睡出这等水平,城市忙碌的人们该是何等羡慕神仙了。

值得一提的是佛殿的外面,有四通吴道子真迹石碑,因多是佛教有关内容,看不太懂,殿内有拓好的帖子,又仔细观赏一番,回家来查书翻看,方觉其中故事,学的“达摩面壁”之意,尤其读到达摩在石洞里面壁l0年,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坐禅对面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了他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皱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不禁拍手称绝!

药师洞左侧,翠柏清幽,下面竹影婆娑,富有诗意,想起吾等草民,只知一日不可无肉,那有庭院不可无竹之雅静。上的后山,见早春时节,农人正翻耕土地,树枝周围,天地里一群喜鹊叽叽喳喳,我不由的想象是一群如我样的妇女,在田间地头,东家长,李家短的热烈争论,一种好不惬意的春耕图,让人驻足凝望,正得欢畅之时,远远听见对面普救寺的暮钟响起,那浑厚的钟声远远传来,不由增添几分肃穆。

这世俗的人间烟火,这洗涤灵魂的寺庙,任我万般纠结,一种无法摆脱的惆怅挥之不去。

作 者 简 介

吕琴玲,山西省永济市作协会员,在《蒲州文学》发表过诗作,散文数篇,曾获中国梦黄河情诗作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