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道 | 宁海抲弹涂
抲弹涂
(原标题:抓跳鱼)
作者:何晓道
好大一场暴雨,夹着惊雷、狂风,水天一色,海浪翻滚,虽是盛夏酷暑中,也让人心寒得发抖。
也是这个季节,也是在这一片海面,也是这样的暴雨,二十几年前,关于谋生,关于跳鱼,关于惊怕,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那些年,贫穷的江南,贫穷的家,贫穷得连山上也不长碗口大的树,贫穷得野刺根也挖了当柴烧。
海里的鱼是不能捕的,未成年人偷偷地挑着两竹篓弹涂竹棍去抲弹胡,就成了我们村里孩子们的营生了。
骄阳下, 跳鱼会欢快地跳跃、追逐。这种生长在海涂深洞中,无法徒手捉住的聪明小鱼,宁海话又称“弹涂”,长约三四寸,浑身乌黑, 两鳃盈鼓,大嘴利齿。跳鱼有嫩嫩的肥肉,特别鲜,也是因为美味的诱惑,祖先早就发明了捕捉的办法。跳鱼怕人,远离人影时会在海涂上觅食和生活,当人走近时便会逃进很深很深的泥洞里。跳鱼进洞时会含一口海泥,然后吐出,像关门一样封住洞口。经验丰富的捕手一眼便会识别哪个是跳鱼洞,哪个是蟹洞。捕手用长及尺余、径约寸许的弹涂竹棍插入跳鱼洞前面,用海泥制作一个类似的假洞,并仿造一条浅浅的如跳鱼爬过的假痕迹,便是陷阱。捕手随手在海涂上画一个大约一米的圈圈做上记号,圈子中间是设下的陷阱。
在深至膝盖的泥泞的海涂上留下的脚印串联起每一个圈圈,形成明显的记号,便于收取竹棍和捕获跳鱼。
当你隐藏在港湾海水上,承受着烈日暴烤时,跳鱼自然出洞觅食,可怜跳鱼回洞里时,十之八九误入你设下的陷阱。
但是, 有时海水会在即将收获辛勤果实时慢慢上涨。突然间,乌云、闪电、惊雷、暴雨、狂风、恶浪会一齐而来。面对茫茫海涂上分不清的雨水和潮水,可怜的孩子们,畏缩着乌黑而瘦削的身体,想的是找回来之不易的埋在海泥里的竹棍。在这贫苦的年代里,弹涂竹棍是谋生的工具,也是当时至关重要的财产。然而狂烈的雨水 早就冲没了连串的脚印和做了记号的圈圈,但孩子们断不会放弃找回竹棍。
焦虑、恐惧、饥寒,袭击着幼小的心灵, 磨炼着海边的孩子。跳鱼早就顺水而逃,但寻找竹棍却是要坚持到最后,直至海水涨满 海涂。
雨水、泥水,夹杂着苦涩的泪水,孩子们早就恰如海泥中钻出的跳鱼,在海水漫涨后,只好逃命,随着潮头漂游回到海岸。
经历这一番磨难,挑着所剩无几的弹涂竹棍,鱼篓里却没有一条跳鱼,精疲力竭地颤抖着回家。到家后,面对妈妈的关爱和理解 的笑容,喝上一碗姜汤便会暂时忘掉劳苦和恐惧。
尽管跳鱼只值三角一斤,如此美味的跳鱼也不会自己享用。几天来,积聚多了,妈妈便挑着跳鱼去三十里外的西周镇赶市,可以 换来一袋白米或急用的几尺土布。
但有一次意外,让妈妈偷偷哭了几天。那是个不幸的事故。妈妈挑着大如小圆桌的竹篓起早去西周镇赶市,不小心没有盖好竹篓 的盖子,跳鱼随着摇晃的担子一条一条跳了出去。天又黑,路又是山间小道,不知不觉十来天积聚的跳鱼竟逃得精光。让母亲心疼的不仅仅是跳鱼的价值,还有我小小年纪辛苦劳动的成果。
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已经看不见跳鱼熟识的跳跃,市面渐渐稀有的跳鱼竟成了豪宴上才有的佳肴,价格也上升二百余倍。捉跳 鱼和吃跳鱼,同样成了童年美好的回忆。但狂风暴雨下,提着比体重更重的竹棍篓子,艰难挣扎在风雨中海涂上的情景,似乎可以铸成我少年时的塑像。
作者:何晓道
出生宁海,又名何小道。
经营收藏三十多年,创建浙江宁海江南民间艺术馆和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
先后出版《红妆》《十里红妆女儿梦》《江南明清建筑木雕》《江南内房家具绘画》等著作,其中《江南明清建筑木雕》获得国家“山花奖”。
在他的推动下,“十里红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何晓道成为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获得“中华文化人物”年度奖;2015年被中国美术学院聘为研究员。即将出版《江南明清门窗格子珍赏录》和《江南明清椅子珍赏录》。
栏目主编 | 西湖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