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四僧——石涛(四)

“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四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艺术上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

石涛(1641一1707),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号大涤子、清湘野人等,晚号瞎尊者,自称苦瓜和尚、济山僧、石道人。石涛是其常用号。祖籍广西桂林(一说安徽凤阳),僧籍全州。法名超济、原济,亦作元济。

原系明皇室遗民,为避清统治者迫害,自幼出家为僧。在清朝七十余年,内心不时泛起家世的隐痛和故国之思,并流露在诗书画中。为宣泄胸中“郁勃之气”,他常寄情山水,精研书画,不仅登山涉水,搜集创作素材,还通晓画理画法,在画坛上出类拔萃,敢于从前人理法中探骊得珠,在摹古之风盛行的清初画界,实为一“奇峰突起”的代表。

石涛虽逃于禅而隐于画,但他的心并不静寂,他的脚也并不停滞;他虽遭受国破家亡的打击和痛苦,但这也并没有削弱乃至扑灭他的创作才能和欲望,恰恰相反,倒愈加陶铸和焕发了他的绘画品性和才华。他一生浪迹天涯,云游四方,纵览五湖三泖(松江古有三泖湖),越烟吴月,江南名秀,搜遍匡庐、黄□、华岳诸山万千丘壑,乃至远游燕、鲁众多胜地,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于是画出了山山水水的千情万态,留下了无数精劲秀逸之致、奇气异彩横溢的作品,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画风。这完全是由于他所喜爱并身体力行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灿烂结晶!

大江红树图  手卷 设色纸本

题识:大江红树三千里,一路题诗好顺风。广陵秋日奉送树翁道长兄先生之辰沅。博笑清湘弟大涤子济。钤印:搜尽奇峰打草稿、清湘老人、瞎尊者、膏盲子济。
卷首:笑游北苑。钤印:甲子七十五、稚柳、谢、甲子春日、壮暮翁、稚柳在北京题。
本幅为石涛赠友人之作,构图新奇显示出上人迥异时风的创作意涵。“雄矶突兀立中洲”近景一大山石斜倚而出,奇肆险绝,颇似真山真水,一翁持杖独立望远,目送江上烟波浩渺处的远帆,中景山川,水波氤氲莫辩,表现出江南山水的特质。笔墨是独具一格的“拖泥带水皴”,枯湿并用,特重湿笔。于水墨交融间凸显深厚之意韵。画中人物、石桥、屋宇及远帆皆用细笔写就,秀拙相生、熔豪放郁勃与精能缜密与一炉,尺幅不大而具千里之势。好友将行,自古黯然销魂唯别而已,而石涛却将这一场面描绘的雄迈壮阔。故有“大江红树三千里,一路题诗好顺风”之句。从落款来看,大涤堂已在扬州大东门外临水落成。而本幅为其绘画生涯集大成之时所作,堪称铭心珍品。

西樵苍翠  立轴 甲戌(1694年)作

题识:远山青可接,高树绿堪齐。西樵苍翠里,定有逸民栖。甲戌冬日闲山闲水拈来以寿忆翁先生博发一笑。大涤子极。钤印:大涤堂、阿长、清香老人、猫绝

莲花峰  立轴

九龙潭图  立轴

东苑菱花西苑藕  1695年作

草堂读书  立轴

归憔图  立轴

清凉台  纸本设色

元济创新派的杰出代表,以苍茫豪拓、淋漓洒脱的“气胜”而著称。这幅作品丛簧小阁用干笔枯墨,有新安法派画风,远山用湿笔作云山,空灵碧透,墨气淋漓。整幅作品意境清逸冷峻,笔墨简练,虽寥寥数笔,随手挥写,但却点化成一片令人回味不已的幽美诗境。欣赏这幅清音阁图,细读画种题诗,更倍感画境之妙。

巢湖图  纸本设色 1695年作

题识:中庙阻风登阁四首。(一)百八巢湖百八愁,游人至此不轻游。无边山色排青影,一派涛声卷白头。且蹈浮云登凤阁,慢寻浊酒问仙舟。人生去住皆由定,始信神将好客留。(二)波中遥望凤崔嵬,凤阁琳琅台壮哉。楼在半空云在野,橹声如过鹤声来。巢湖地陷赤乌事,四邑水满至今灾。几日东风泊沙渚,途穷对客强徘徊。(三)东风阻我巢湖边,十里五里一泊船厂。湖头人家白鹅岸,晚风齐送荷花田。(四)水清苔碧鱼可数,金沙各地是何年。主人爱客高且贤,下水采莲意颇坚。谓客有花以计赠,吾只爱诗不受钱。采花偏采未开全,一枝菡萏最堪怜。始信壶中别有天,插荷相向情更颠。欲开不开日复日,记程好事花当前。且喜无空杖笠轻,别君加首片湖明。从来学道都非住,上处天然未可成。

石涛的笔墨技法宗与董源、黄公望,但他又不拘成法,技法多变。他善于用点,树叶丛草多以点出。楼阁的线条用凝重秀挺的中锋笔法勾出,而树木土坡又是或湿或干的多种皴法画出,令画面的具有变幻无穷的意境。元济的山水讲求气势,不拘小节的瑕癖,《巢湖图》绘安徽巢湖的动人景色。湖面水光潋滟,一望无际,数只小船停泊岸边。岸上垂柳依依,树木蓊郁,房屋村舍相映成趣。湖中小岛,云雾缭绕,阁楼工整秀丽。画面构图新颖,意境苍莽,色调润雅。上方以隶书、行书自题诗三段,后记点明作画缘由,全图诗书画相得益彰。钤“前有龙眠济”、“头白依然不识字”、“清湘石涛”白文长方印,“小乘客”朱文长方印等。自识此图作于乙亥夏月,即康熙三十四年,作者时年五十四岁。《巢湖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描绘巢湖风光的墨宝。

山居图  立轴 设色纸本 丁丑(1697年)作

洞庭放棹  立轴 水墨纸本 1697年作

秋山聊叙图  立轴 纸本 1697年作

山居图  镜心 纸本

晓雾群峰  镜片 设色纸本

深山观瀑图  镜心

秋峡泛舟  横幅 设色纸本

座阁清风  立轴 水墨纸本

款识:是谁楼上坐,风雨过前邨。清湘老人极。印鉴:赞之十世孙阿长(朱文) 
石涛,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某家某派,而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变化,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作品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尤长于点苔,密密麻麻,劈头盖面,丰富多彩;用墨浓淡干湿,或笔简墨淡,或浓重滋润,酣畅淋漓,极尽变化;构图新奇,或全景式场面宏阔,或局部特写,景物突出,变幻无穷。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生意盎然。此作中,他用墨枯湿浓淡兼施,尤其湿笔的运用,表现出树木和山石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同时,运笔灵活,墨气淋漓,运笔酣畅流利,画幅虽小,内容却表现万千。石涛绘画往往构图新奇,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此作中,他在画面右侧写山石局部,传达出山石的深邃之境。同时,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小中见大,让画面充满一种豪放郁勃的气势。

淮扬洁秋图  纸本设色 南京博物馆藏

款识:爱生民民不戴,人倚世欲天不载。天人至此岂无干,写入空山看百代。百代悠悠甚渺茫,空山对客较短长。山川陆海结中心,南奔北走辟淮扬。黄海之水广汪洋,黄海之山西蜀罔。九河不断分六合,水阔山横无处说。遥思文帝早知儿,丧家之于亡隋脉。隋家炀帝画图空,人性荒唐我述中。当年不废迷楼意,歌管楼台处处风。隋才自捷天难比,隋心自敏通经史。隋仁隋义孰倾心,胶结杨素传遗旨。遗旨元符一望开,隋家处处起瀛台。西池诏起十六院,南州又凿五湖来。五湖八曲风昧多,随心称意天秋。红粉不到隋家死,彩女如何陆地过。隋荒自绝不思索,米珠薪桂天遑遑。证辽日日甲兵起,可怜社稷无人理。宫中李实共杨梅,不重杨梅重玉李。伤情目断平原颠,兴亡不在征辽边。一年三百六旬日,只对烟花夜夜眠。扬州刺史新承宠,香车自走复懞懂。曲槛层楼迷不迷,能使神仙入情冢。河南杨柳绝,河北李花荣。杨花飞去落何处?李花结果自然成。迷楼宫人抗声咽,隋心犹恋云中阙。隋家歌管谁家阅,咫尺风骚看饮血。荡心一丧天地轻,怎知天下无兵器? 纵教千年万载死,不知一顾一倾城。倾城不见迷楼无,西院十六隋毒屠。间河千里幸江都,至今目电焉可诬!我行隋地试难明,战图黄海笔难停。精靡亦有荒唐日,桑田亦变沧海形。今年居九夏,黄海千里崩腾下。隋河亦已竭,雨水平陵谁得悦? 谁思禹注淮南北,民间争颂亦无勒。功深只令四海息,息时又树稼与穑。山川陆海没风波,一日绚起鱼盐色。久知隋地空傍徨,又询禹甸高翱翔。北顾南瞻尽天长,分淮沿水画岐阳。老夫自笑非屑屑,老夫自爱非忙忙。长歌短行非吾别,纵有图画神不结。今移结神出涤楼,门前水退屋舟。破砚拂开当日月,突笔写入洁时秋。禹功隋荒具之两不论,而吾之冲口划目有不尽。山老道先生正。大涤子极。钤印:若极(白) 零丁老人(朱) 痴绝(朱) 于今为庶为清门(朱)

此画上河岸边的城墙中屋舍层层。河岸及城墙内外的丛树以水墨点画,垂柳与河岸边苇草用白描画法。田地与土坡以“拖泥带水皴”画出。垂柳和土坡上又有赭石作点,明净雅洁。下方虚画,云雾迷漫。远处淡墨渲染。画面的上部有画家一段富有诗意的题跋,叙述了古扬州的变迁,并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增加了画面的气氛,引人联想。此图布局新颖,灵活运用了各种笔势,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自然山水变幻莫测的风貌,形成了他自己独样化的风格。

雪景山水图  纸本墨淡色

全册共十二开,均写山水。此幅雪景山水册页,属十二开画页中画法最为怪异的一件作品,天空水面以淋漓水墨涂抹,墨色翳润,山峦皑皑白雪,用极简括皴笔草草舒写,笔断意贯,气脉成章,显得丘壑在胸,任心所成。林木树叶苔色,以阴阳衬贴法概写,点中夹水夹墨,一气混杂,如缨络连牵,浑融透明,使整个画面景物给人以萧疏寒冽、沉寂明净的意象。

对菊图  纸本设色

水容侵古岸  镜心 设色纸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