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去过敦煌,但你一定没有见过这样的敦煌!
我们熟知的“敦煌门面”大雄宝殿,印象中一直是九层塔。
▲图/《世纪敦煌》
但它在1908年的时候,还是个破烂的五层危楼。
▲九层楼的第一张照片,1934年11月6日,斯文.赫定摄。图/《世纪敦煌》
百年前的照片,竟然用“PS”处理过?
第一个卷走我们经书的英国人斯坦因,拍摄了这张藏经洞经书照片。
因拍摄失误造成底片二次曝光,最后不得不手动绘上几堆手稿。
▲莫高窟第十六窟,斯坦因摄,经卷为后期手工添画。图/《世纪敦煌》
释迦牟尼卧佛,想必很多人去敦煌都见过。
但早在1908年前,佛祖身后环绕了一众弟子。
现如今,仅存一弟子头像。让人看了尤为痛心。
▲莫高窟第46窟,主室南壁 上图孙志军摄 下图1908年旧照。图/《世纪敦煌》
上述珍贵的影像,均来自于这本《世纪敦煌》,中国国家地理图书的倾情之作。
历时14年,150余幅流落海外的敦煌老照片。
头一次系统整理并在国内公开付梓。
让每一位向往敦煌的人,不必远赴英美,就能系统性地获取相关一手影像资料。
14载春秋,精准模拟1908年文物摄影角度、景别、光照。▲莫高窟158窟,左侧吐蕃赞普头像已残。图/《世纪敦煌》将120年前的旧照与现在进行对比,再现莫高窟的前世今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121年前,道士王圆箓无意中敲开了藏经洞,敦煌就此重现人间。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才成立。在这之前几十年里,莫高窟完全无人管理,来去自由。▲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发给伯希和的护照。图/《世纪敦煌》1908年伯希和探险团有计划地来到敦煌拍摄,几乎抓住了莫高窟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我认为,无论从拍摄照片还是语言角度来讲,我们都从千佛洞中得到了希望的一切。”▲1908年,伯希和在藏经洞里挑选经卷。图/《世纪敦煌》回国后,伯希和花了10年时间,出版了第一本莫高窟的大型图录,影响力至今不可小觑。最不可弥补的是,美国人华尔纳花5天时间,用事先准备好的胶带,粘走了大小不等的12块壁画。▲323窟 主室南壁(初唐)上图:孙志军 摄 下图:历史影像。壁画中间缺失的部分,于 1924 年被美国人华尔纳盗劫破坏。图/《世纪敦煌》华尔纳盗窃的323窟南壁金像部分,现存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美国人罗寄梅,在1943年至1944年期间,拍摄了2000多张照片,全部带回,卖给了普林斯顿大学。以上种种带来的资料欠缺,莫高窟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巨变,很难得到完整的认识。近十多年来,孙志军走访了全球多个国家的博物馆和研究机构。收集数千张斯坦因、伯希和等人拍摄的早期的敦煌影像,跨度近半个世纪。以编年的方式梳理,参考引用了大量史料文献,带我们回顾了1907—1949年那段晦暗而矛盾的历史。相较于美学价值,《世纪敦煌》这本书的史实意义更重要。用独特的古今影像比对形式呈现,直接看到洞窟内外的今昔差异。▲莫高窟第459窟,原有天王立像三身及菩萨一身,均佚失无存。图/《世纪敦煌》看到1908年由法国人伯希和拍摄的洞窟图片时,才发现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等文物,仅仅和百年前相比,就已经大大退化,或模糊,或丢失......▲302窟 窟顶西披(隋)上图:孙志军 摄 下图:法国西域考古队 摄(1908年)。图/《世纪敦煌》掉落的每一块岩石、缺少的每一个部件,都在诉说莫高窟经历的各种雨雪风霜。▲莫高窟第217窟 墙壁下部及门南沿在1908年后遭毁损,颜料层脱落严重。图/《世纪敦煌》每幅图配有简洁的文字,浅显易懂地讲述照片里的故事和艺术。石窟的绘画、衣饰纹样、塑像......更系统的与王朝更迭产生呼应共鸣。在专业文物摄影师的镜头下,我们得以跳出常规游客视角,让莫高窟的前世今生,直观呈现。《世纪敦煌》中300多页高清历史影像,每一张都值得用放大镜仔细鉴赏。莫高窟,七百洞窟,三千彩塑,四万多平方千米的绘画。45号窟观世音菩萨像,盛唐时期敦煌雕塑中最完美的作品之一。这些塑像,有三十多米高的巨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像。张大千曾说:“如果你想成为画家,一定要去一次敦煌。”除了熟悉的飞天神佛,壁画中还描绘了大量历史人物,既有真人真事,也有想象虚构。第9窟的白描佳作,此画目的也许是为武则天称帝制造舆论↓壁画中的人儿,步动则摇的簪钗,高耸逾尺的发髻。还要点缀六支银钗,不敢想象有多沉。▲曹延禄姬供养像 莫高窟第61窟 孙志军 摄 图/《世纪敦煌》这些现实生活的描摹,也展示了壁画艺术的人情味和烟火气。书本纸张也经多次对比试验,才最终决定采用120g哑粉纸及四色印刷工艺,还原真实的壁画色彩。不同历史时期塑像结构、壁画肌理、绘画技法、时代特征......忠实地表达古人的情绪,直接用影像让我们和古人对话。▲莫高窟217窟,盛唐画观音菩萨像。图/《世纪敦煌》“我无法对抗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止自然对莫高窟的摧残,唯有用影像的力量,来记录敦煌。”——孙志军2007,莫高窟重摄之旅开始启动,直至2011年才基本完成。▲ 146窟-窟顶藻井, 孙志军 摄。图/《世纪敦煌》将20世纪的相关照片整理出来,选取同样对象,从同样的角度、在同样的季节甚至同样的光照条件下进行拍摄。为了保护和延长文物寿命,拍摄过程中需要尽量降低人为因素的介入。▲敦煌研究院数字化团队在莫高窟第55窟开展壁画高分辨率采集作业,孙志军摄。图/《世纪敦煌》正是有这么多人的坚守,用脚步丈量敦煌,用镜头定格敦煌,才铸成了这本《世纪敦煌》。那些优美壁画,在风沙与盐碱侵蚀下,慢慢剥蚀当年的旖旎。或许有一天莫高窟会消失在漫天的沙尘中,但书中留下的影像会永远铭记这个古老而悠长的艺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