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新译·卷16·高惠高后文(帝)功臣表

原文:

自古帝王之兴,曷尝不建辅弼之臣所与共成天功者乎!汉兴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陈之岁,初以沛公总帅雄俊,三年然后西灭秦,立汉王之号,五年东克项羽,即皇帝位。八载而天下乃平,始论功而定封。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裁什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户。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于是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高后二年,复诏丞相陈平尽差列侯之功,录弟下竟,臧诸宗庙,副在有司。始未尝不欲固根本,而枝叶稍落也。

故逮文、景四五世间,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子孙骄逸,忘其先祖之艰难,多陷法禁,陨命亡国,或亡子孙。讫于孝武后元之年,靡有孑遗,耗矣。罔亦少密焉。故孝宣皇帝愍而录之,乃开庙臧,览旧籍,诏令有司求其子孙,咸出庸保之中,并受复除,或加以金帛,用章中兴之德。古

,复降及孝成,复加恤问,稍益衰微,不绝如线。善乎,杜业之纳说也!曰:“昔唐以万国致时雍之政,虞、夏以之多群后飨共己之治。汤法三圣,殷氏太平。周封八百,重译来贺。是以内恕之君,乐继绝世;隆名之主,安立亡国。至于不及下车,德念深矣。成王察牧野之克,顾群后之勤,知其恩结于民心,功光于王府也,故追述先父之志,录遗老之策,高其位,大其宇,爱敬饬尽,命赐备厚。大孝之隆,于是为至。至其没也,世主叹其功,无民而不思。所息之树且犹不伐,况其庙乎?是以燕、齐之祀与周并传,子继弟及,历载不堕。岂无刑辟,繇祖之竭力,故支庶赖焉。迹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存以著其号,亡以显其魂,赏亦不细矣。百余年间而袭封者尽,或绝失姓,或乏无主,朽骨孤于墓,苗裔流于道,生为愍隶,死为转尸。以往况今,甚可悲伤。圣朝怜闵,诏求其后,四方忻忻,靡不归心。出入数年而不省察,恐议者不思大义,设言虚亡,则厚德掩息,遴柬布章,非所以视化劝后也。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于是成帝复绍萧何。斋

,增哀、平之世,增修曹参、周勃之属,得其宜矣。以缀续前记,究其本末,并序位次,尽于孝文,以昭元功之侯籍。

译文:

自古以来,所有帝王的兴盛,没有不组建一班辅佐的大臣来共成打下天下的!(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大汉朝的兴起是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的秋天,陈胜建立大楚政权的时候,最初刘邦带着一帮英雄豪杰,征战天下,用了三年的时间,攻至西部,灭掉了秦朝,建立汉王的称号,再用了五年的时间向东发展,打败了项羽,登上了皇帝的位置。

前后总共用了八年时间,平定了天下,然后论功封赏。到汉高祖刘邦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截止,共产生了诸侯143人。

当时,全国各地许多重大城镇和出名的都市都遭到了破坏,百姓四处逃亡,户口清理下来,才堪堪达到原来的十分二、三,所以,较大的诸侯国,所辖户口都没有超过一万户,而小一点的诸侯国就只有五六百户。

分封爵位时立下的誓言说:把黄河作为咱们联系的纽带,各个诸侯国之间要紧紧的团结在一起,咱们的关系就像泰山那样坚固,每一个国家能够永远的存在下去,传承到子孙后代。

宣誓结束后,用朱红色的笔写下誓约及承诺书,杀白马取血来表示结盟的决心,又排列了十八位诸侯的位次。

高祖太后吕雉二年(前186年),朝造再次下诏,让丞相陈平将各位诸侯平生的功绩全部展示出来,最后形成专门材料,正本收藏在国家宗庙里,副本存放在专门的国家机构。

从以上这些可以看出,朝廷的初衷未尝不是想要稳固国家的根本,而且不希望各旁枝有衰落。

所以,历经汉文帝、汉间帝四五十年后,那些流落在外的百姓都各自回归家园,全国户口也基本稳定,诸侯国中,大的增加到三四万户,小的也在原来的基础上翻了倍,各国也开始富裕丰厚了起来。然而也是从这状况之后,他们的子孙开始骄傲享受起来,放飞自我,忘记了他们祖先创立基业的艰难,许多人违法乱纪被惩治,丢掉了性命,亡掉了国家。到了汉武帝后元年间(公元前141年),各个诸侯国已没有几个剩下的了,全都败光啦!当然这也有国家法治逐渐严格的缘故。

汉宣帝时,对过去的功臣产生同情,因此计划再次将他们展现出来,于是就打开国家宗庙的藏书阁,查看以前的典籍,给有关机关下达诏令,让他们去访求功臣们的子孙,全部找出来,给予他们官职爵位,或者赏赐金银布匹,用这种方式来彰显他的中兴之后的仁德。

到了汉成帝时,再次对这些功臣之后进行了关照慰问,虽然稍稍降低了些标准,但也没有完全断绝。

不错啊,还是杜业的话说得好!

他说:“从前唐尧管理各个部落而能做到天下太平和谐;虞舜和夏禹凭借善于抚慰各方诸侯享受无为之治的好处。成汤效法他们三人,殷商王朝得以安享太平。周朝前后八百年,各方势力都来朝贺。

所以说,凡是对内宽恕的君主,他们都喜欢传续那些快要灭绝了的前代圣贤之后;重视自己名声的君主,他们也能够让那些已经灭亡了的国家重新建立起来。

至于像周武王那,还没有进入殷朝的国都,就开始封建黄帝虞舜的后裔;周成王详细调查了牧野之战的情况后,考虑到当时诸侯们出了大力,贡献很高,知道这些诸侯们在百姓心中留下了很深厚的恩德,他们的功绩更是光照万代,因此继承他爹的志向,再次封赏诸侯后代,让他做上高级别的官位,让他住上高大而宽敞的房屋。关爱同时也告戒他们,给予了丰厚的待遇。

人世间最高层次的孝义,做到上述这些就是极致了。

当这些都不再有的时候,世代的君主都叹息诸侯功臣们的功劳,老百姓们也无不思念他们。

从前周时召公在甘棠树下办理案件后,人们都不舍得砍掉那棵甘棠树,更何况功臣们的庙宇呢?所以召公的燕国和姜太公齐国的祭祀与周王朝一起留传下来,他们的子弟能够承续封位,经历许多年也没有消失。

在历史长河中,难道就没有他们的后代遭到刑法的惩治么,肯定有,但由于其祖先的功绩,也能够让他们的旁系子孙继承。

考究大汉朝的功臣,也都是得到分封的信符和世代承袭的爵位,遵守当初黄河泰山的誓言,存在着的有显著的名号,没有了的也能彰显功臣们的精神,给予的赏赐也不算少了。

百多年来,那些功臣们后代袭封的都没有了,有的是后代消亡没有姓氏,有的是沦落民间找不到能代表的人。功臣的骨头被忘弃在坟墓里,他们的后裔流落在了民间,活着的时候,只是一个可怜的小民或奴隶,死了之后也不过是一具默默无闻的尸首。想起从前,对比今朝,这实在是令人很悲伤的事。

当今朝廷对前代功臣们表示怜悯,下诏访求他们的后人,各方得知后都兴高采烈,没有不对朝廷感激的人。

这事经过了几年,要是不加以督促监察的话,我担心人们议论起时会不顾大义,假如出现一些虚妄的言论,影响了朝廷的初衷,那么朝廷本来展现出来的仁德就被掩藏了,我这里用非常简约的文字把这些表述出来,并非有什么特别的意图。三人为众,其实这是大多数的看法,虽然难以把所有的功臣都记录下来,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可以引起重视。

在接到班固的这份表章之后,汉成帝重新下令祭祀萧何。到了汉哀帝和汉平帝的时候,又增加了纪念曹参、周勃等人,算是比较恰当的了。

这份资料是接着前一份表的,对资料中的功臣,认真考究了他们的事迹,排列了基本次序。

资料中收集的人物到汉文帝时代截止,以昭示开国功臣的事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