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前,周总理下令寻她,背后的故事让人泪目

1.2万英镑不明财产背后的真相,令人泪目。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顾景言
1997年,中国银行在进行内部的账目统计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已经去世多年的周恩来总理,竟然在银行有1.2万英镑的存款。
这笔钱是30年前,也就是1967年就已经存入他名下的,在当时称得上是天文数字。
这个发现,让中国银行的员工感到困惑和惶恐。
众所周知,周总理一生清廉如水,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只有几百块人民币而已,而且他的薪水很多都用来救济别人了。
● 周恩来和妻子邓颖超合影
当他和邓颖超都去世的时候,只留下11146.95元人民币的遗产。
如今竟然突然冒出来这么大一笔钱,怎么能不让人感到震惊?
没有人敢质疑周总理的清白,但这笔巨款到底是怎么回事?
审计人员急忙把这一情况上报,在经过调查之后,谜底终于揭开……
那段尘封30年的隐情,让所有人都忍不住落泪。
1967年的中国,暗流涌动。
很多人都被时代所裹挟,在喧嚣的口号声中忙着开批斗会,纤细的情感都要让位于时代的主旋律。
给领导人写信,也成为了当时很多人说干就干的事情。表忠心、发表对时局的看法、揭发身边的“坏分子”、申诉冤情……
每个人都急于保护自己,免得沦为时代的牺牲品。
时任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却突然接到了一封神秘来信。

● 周恩来总理

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
“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今天通过银行给您汇去1.2万英镑。这些钱是我们这些年来从我们的工资内节省下来的。我们早就打定了主意,要把这些陆续积累下来的钱交给国家,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
周总理十分感动,但是却决定拒绝这笔汇款。
他当然知道,这位神秘汇款人并无恶意,应该是一位有着拳拳之心的爱国者,为了国家才捐出这么多钱。
但是他认为,个人的这么大一笔存款,国家不能收。
虽然国家当时也很困难,然而还是不能够从人民的腰包里掏出这么多钱。
他叮嘱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抓紧时间查清楚捐款人到底是谁,然后把钱给人家送回去。
但周总理的愿望落空了。
当年的时间节点,局势复杂混乱。哪怕是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不可能拿出巨大的精力,去细细查找这笔款项的来龙去脉。
调查不了了之,钱却绝对不能私吞。
于是,工作人员把这笔钱存进了银行。为了方便,他们以周总理名义开了一个户头。
1.2万英镑,就这样静静沉睡在中国银行。
30年过去了,这笔钱再次浮出水面。中国银行决定,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找到神秘捐款人,不仅是周总理的嘱托,也是为了让这笔钱“回家”。
经过大费周章的调查,真相终于揭晓:
捐款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对夫妇。
 
他们是通过跨国恋情结合在一起的,其中的妻子,具有英国血统。
这对夫妇,就是刘本昆和刘道蕊(英文名多利)。
● 刘本昆和刘道蕊夫妇
他们的相逢,是乱世中的一个传奇。
那是上世纪40年代的英国伦敦。
中国银行为了扩展海外业务,在伦敦开设了分行,年轻的英国姑娘多利是伦敦分行的一名柜员。
她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勤勤恳恳在银行工作了4年。
● 中国银行伦敦分行
然而1944年的一次突发事件,让她面临着被炒鱿鱼的危机。
这次职场危机,来得十分冤枉。
当时抗日战争仍然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困境中的中国,缺粮食缺武器缺物资,这些都需要用钱去买。
但是战火已经重创了中国经济。哪来那么多钱呢?
在海外寻求捐款,成为重要的渠道之一。
 
中国银行伦敦分行也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华人华侨都为抗战踊跃捐款。
为了加大宣传效果,也为了大家捐款更加方便,伦敦分行直接在柜台上放了两个募捐箱。
万万没想到,这两个募捐箱,就是多利被炒鱿鱼的导火索。
什么事情,一旦和钱沾上了关系,就很容易导致腐败。
抗战募捐箱里的钱,竟然成为了不少人眼中的“唐僧肉”,都恨不得能咬上一口。
但是,这两个募捐箱是有大门道的。
其中一个募捐箱,是中国政府的官方募捐箱。
它的去处,是国民党政府,因为原本就是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建立的募捐渠道。
● 宋美龄
关于宋美龄的是非功过,自有历史评说,但是宋氏家族在抗战期间有敛财行为,应该是不争的事实。
这次的募捐箱也不例外。
它并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募捐而来的大量善款,并没有用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也没有用在因战争流离失所的中国人民身上,而是源源不断流入国民政府高官的腰包。
多利曾经亲眼见到,有官员悄悄打开募捐箱,从里面拿钱。
而另一个募捐箱,则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命运。
 
它是红十字会设立的募捐箱,所得款项用来救助百姓。
可是由于这笔钱政府官员没法动,它放置的位置不太起眼。
人们在捐款的时候,并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往往都把钱放在了政府的官方募捐箱。
身为银行柜员的多利,早就察觉到了这里面的猫腻。
这个善良的英国女孩不能够理解,为什么在自己的国家和人民饱受苦难折磨的时候,这些官员还是只想着如何中饱私囊?
可是她人微言轻,拿那些蛀虫有什么办法呢?
多利在一腔义愤之下,做出了一个决定。
她把宋美龄设立的官方募捐箱放在了柜台里面,这样那些官员就不能随意支取了。
红十字会的募捐箱,则被她放在了上面最显眼的位置。这样一来,大部分人的捐款也就自然会放在红十字会的募捐箱里面。
然而,这个举动很快就被发现了。
国民党官员恼羞成怒,勒令中国银行解聘多利!
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的负责人很为难,他知道多利并没有什么错。
但是政府那边咄咄逼人,为了平息事端,只能按照他们的意思做。
银行的其他职员也都明哲保身,没有人站出来为多利说一句公道话。
正当多利绝望之下打算离开的时候,有一位中国职员站了出来,和银行管理人员据理力争。
这位中国职员,就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刘本昆。在他的仗义执言下,多利的工作保住了。
两个年轻人的心,也在无形中越拉越近。
不久后,他们确定了关系,很快举办了婚礼。婚后,多利有一个中国名字——刘道蕊。
● 刘本坤夫妇和同事合影
刘本昆是一个爱国者。
 
虽然在海外工作多年,但他对祖国的文化和历史有着高度的自豪,无时无刻都想着落叶归根。
他很想带多利回中国,但是在抗战结束后,中国爆发了解放战争。
后来因为时局的复杂多变,刘本昆滞留英国。回归祖国的愿望,眼看就要成为一场空。
他的失落和遗憾,多利都看在眼里。
她深爱自己的丈夫,决定不顾一切也要实现丈夫的心愿。为了能够顺利出境,她放弃了英国国籍,办理了多项复杂的证明,变卖了家中的所有财产。
最终,她陪伴丈夫踏上了归国的路程。
● 晚年的刘本坤夫妇
那时候的中国,正值风雨飘摇。特殊年代,一切都是未知。
彼时在西方报纸上,红色中国和洪水猛兽没有什么区别。
这对夫妇却根本不在乎这些。想必他们在回国之前就想清楚了:
就算中国真的像西方妖魔化得那样,他们也一定要回去。
回国之后,刘本昆发现祖国拥有万丈豪情,却缺少建设的资本,每一分钱都显得弥足珍贵。
在经过商量之后,他和妻子再次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把自己的全部积蓄捐出来,用来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
他们也不知道该找谁捐款,就决定寄给自己最信任的周总理。
于是乎,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个故事。
当30年后,1997年3月4日,这1.2万英镑加上利息,折合人民币467162.89元。
中国银行决定继续执行周总理的嘱托,把这笔钱退给刘本昆夫妇的时候,他们婉言谢绝了。
此时周总理已经故去多年,中国也早已不再贫困交加。夫妇俩告诉银行负责人,这笔钱就用来成立一个基金会吧,帮助和奖励银行的优秀职工。
 
这就是1.2万英镑的最后归宿。
刘道蕊,这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1957年正式成为中国公民,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3次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她把大半生都奉献给了中国。
她说:“虽然我的面孔是外国的,但我的心是中国心。”

● 刘道蕊老人。图片来源:《东方时空》
刘本昆夫妇晚年过得并不宽裕,但他们还是笃定,这笔钱是捐给国家的,绝不能收回来。
他们的万里归国路,从始至终没有一点点私心。

点击下方名片,回复【113】,观看《东方时空》对刘道蕊老人的采访视频。

● 参考资料

1. 东方时空丨刘道蕊:英镑的故事

2. 国际先驱导报丨刘道蕊:一位英裔老人的共产主义追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