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联”烈士胡也频
胡也频,原名胡培基,学名胡崇轩,祖籍江西南昌,1903年出生于福州。1930年胡也频与爱妻丁玲一道加入“左联”,被选为执行委员,担任工农兵文学委员会主席。1931年2月7日,在上海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乃“左联”五烈士之一。
丁玲与胡也频的合影
胡也频的祖父胡寿林,由于灾荒,跟着卖麻布的商贩流落到福州,是著名的京剧演员。当时,家庭还称得上丰裕。在福州城边街卖鸡弄3号置一座宅屋。
祖父逝世后,家道中落。戏班交给也频的父亲胡廷玉管理。后因一场戏,两个武生对打失手,一人伤亡,戏班赔了一大笔钱,改为租戏院包戏演出。靠售票过日。
胡也频早年念过私塾。辍学后被送到一家金铺店里当学徒。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他只身赴上海浦东中学读书。一年后,经亲戚介绍进入大沽口海军学校,学机器制造,免收学费和膳费,读得很开心。但好景不长,日本炮轰大沽口,学校停办。
1924年,胡也频到北平,报考大学未被录取。住在一家公寓里,一边跟老板记账、算账,晚上替老板儿子补习功课。一边开始了创作生活。创作之余,对绘画产生了兴趣。经朋友介绍到一家私人画室,在那里认识了丁玲。1925年暑假,胡也频到湖南常德,丁玲母亲对其印象很好,认为是个朴实无华的青年。过完暑假丁玲和胡也频一起返回北平。两位漂泊者,就这样结合在一起,成立了新的家庭。后来,胡也频当了北京《京报》副刊的编辑。为办好刊物,他多次拜访鲁迅先生,得到鼓励和支持。鲁迅的一篇杂文《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就是看了胡也频在《京报》副刊上的一篇文章引发而写的。
1929年,胡也频、丁玲、沈从文三人合作创办“红黑出版社”,出版革命书刊。因缺乏资金,也频回福州卖了祖屋,拿了一千元大洋投入,出版《红黑》和《人间》月刊。当时三人共同租赁上海萨坡富路204号,便以此门牌号码为丛书取名“二百零四号”。经过一年的经营,出版社亏本倒闭。《红黑》出至第八期停刊;《人间》出至第四期停刊。
因《红黑》和《人间》杂志停办,欠了不少债务。为了还债,胡也频去山东济南省立高中教书。并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普罗文学。在胡也频的领导下成立了文学研究会,有四五百人参加,轰动了济南。为此,胡也频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当局的通缉。只好返回上海参加“左联”创作革命文学的活动。
1931年胡也频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还被选为“左联”的执行委员,担任工农兵委员会主席。他一边参加社会活动,一边写长篇小说,写完《到莫斯科去》之后,又写《光明在我们的前面》。
1931年1月17日,胡也频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关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党组织多方设法营救无成。2月7日,胡也频等24名革命者被集体枪杀,临刑前他们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口号,慷慨激昂,从容就义。
胡也频从监狱寄回一封信,勉励丁玲,“鼓起勇气,担当一时的困难,为建立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另外,他给在福州的家人留下一幅题词:“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政府才是我们的政府”。
胡也频没有上过大学,只有初中文化,但他知识渊博,靠的是勤奋学习。少时,在乌塔寺私塾读书,就很认真,常得到老师的赞扬。后成为福州崇德小学的插班生。开始,连普通话都不会讲,经过勤学苦练,在很短时间内就赶上了。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得了第三名,还扮演话剧《仲尼与项囊》中的项囊。
胡也频到北平后,过着流浪的生活。他常常跑到旧书摊,站着看书。生活无着的他,提起笔来,把自己不幸的遭遇以及对黑暗现实的憎恨的感情,抒写成一篇又一篇作品。就这样,一步一步走上了革命文学创作的道路。
胡也频牺牲时才26岁。然而他已写了近百万字的作品,其中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还出版十四种集子。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的前面》。1981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胡也频选集》上下册共8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