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大萧条时候老照片,找工作很困难,很多人住进收容所
1929年,在美国大萧条时期,银行、企业倒闭,城市街道荒芜,市民失去家园,失业率上升到近25%。接下来的一组照片就是介绍当时的男人和女人拼命寻找工作养活家人的情况,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再重演。
图为美国纽约的街景,美国多年来经济不稳定的高潮发生在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的股市崩盘。
在美国中部,在经济大萧条时候,又发生了干旱,农民的土地颗粒无收,于是许多人成为了农民工,他们在全国各地游荡,希望能找到工作,以换取一顿饭或一个睡觉的地方。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工作很难找,要去离家很远的地方去找工作,于是他们成为了移徙工人,妇女和儿童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而家中的男子则要外出工作,以换取食物或者生活必需品。
1932年,职业介绍所门前排起了长龙,其实很多人也知道找到工作的希望很小,但总比没有希望要强的多,于是大家就在职业介绍所排队,作为找工作的一个途径。
儿童也带着招牌去寻找工作,招牌上写着,为什么不能给我的爸爸一份工作?当时社会各个职业如建筑师、银行家、工程师和教育工作者也加入了长长的失业队伍中,争夺微薄薪水的工作,而这些工作的薪水几乎不足以养活家庭。
1934年,码头失业工人,这些作为家庭的顶梁柱的工人,承担很大的压力,一方面需要找工作,另外一方面要与经济萧条带来的负面情绪作斗争。
1932年,求职者的简历,这是最吸引眼球的,将自己的强项写出来,挂在胸前,或许这是大萧条时期的标题党简历吧。
在收容所内休息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当离家越来越远寻找工作时,他们被迫睡在公共住房或收容所,第二天早上醒来后又开始找工作。
这个求职者打起一个标牌,大致的意思是我要的是一份工作,而不是慈善,可见当时的人对工作的渴望,因为工作是持久的,而慈善是不长久的。
1930年的超级快捷酒店,上面写着男士开门,30美分一晚上,就这样的酒店很多人也住不起,而选择住收容所。
1931年7月15日,失去工作的工人在纽约市政厅失业抗议,需要政府出来解决就业问题,为了解决经济大萧条,同时让经济恢复,罗斯福实施了“新政”,利用不同的方案刺激经济和创造就业机会。他规定了为期五天的“银行假期”,加上国会的法案,帮助稳定了银行业。
该图为1930年11月8日,男人们戴着标牌,写着他们的职业,愿意每周工作而获取一美元的报酬。高失业率是罗斯福的下一个问题,新政创造了一些就业机会,为那些找不到工作的人提供工,到1936年,美国人正慢慢地重返工作岗位。
在1933年创建的项目之一是平民保护队,这是一项针对在大萧条时期需要就业的17至28岁未婚年轻人的项目。在成立后的9年里,该委员会雇用了300多万名青年男子,为他们提供住所、衣服和食物,每月付给他们30美元,要求他们把25美元的工资还给他们的家人,以养活整个家庭。
更多干货资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