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平 | 宜中拾趣
【往期回读】
宜中拾趣
宜陵中学1972届 徐建平
作者徐剑,字建平,吴桥镇人,今年64岁。1972年宜陵中学高中毕业,1980年代初担任乡办企业厂长至1999年,企业改制后为私营企业主至今。1987年至1989年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江苏分院江都经管大专班学习,毕业论文获江苏分院二等奖。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时期,我们这帮十六七岁的毛头小伙子,有幸来到宜陵中学,成为宜中首届高中生。宜中原本是一所初级中学,那时教育资源匮乏,时兴初中戴帽子办高中,于是,便有了我们的存在。
从小学到初中,我们一直在“文革”大潮中嬉戏游玩,并未真正学到什么文化知识。初中也是在乡村小学戴帽子的初中班“混”的,名为初中生,充其量也就算个小学生。但,“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我们进入宜中后,却遇到了顶级大珈的老师,如语文老师王龄新、陈恳、蒋伯忠,数学老师李忠毅、周俊成,物理老师陆正玉,化学老师周玉兰,英语老师时宏等名家、他们都是著名高校科班出身的名师,由于种种原因而被“发配”到宜中来的。在这些优秀老师的悉心培育下,我们这些野惯了的农村孩子才真正学到了一点东西,勉强算个高中生。
在宜中学习的两年中经历了太多,有些事虽过去近半个世纪,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谨赘述一二件,以共同回味那一段斑澜岁月。
一,认识张毓堂
刚入宜中时,每天看到一位老人佝偻着身子冲厕所,给菜地浇粪,却从没听他说过一句话,也没有任何人和他说话。他的宿舍,就在校园西侧沟边的那一排简陃的平房里。后来听同学说,他是个右派,下放到这里改造的,学校时不时还把他拉出来批斗。后来,知道他叫张毓堂,又听说他还精通英语,连时宏老师遇学术问题还偷偷与他探讨。
图文无关
一次星期天回家,我与父母闲聊起张毓堂老师,说他是右派,怪可怜的,那么大年纪了,还常挨批斗。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恰巧我家隔壁的老奶奶在我家串门,听我说到张毓堂三个字,立马打断我,问:那个张毓堂是不是会说外国话?我说:是。她便迫不及待地要我带她去看张毓堂。原来张老师是南京人,老奶奶年轻时在南京帮佣,曾在张家做过保姆。斗转星移,不觉已过去二十多年,老奶奶常念叨张家人对她的好。想不到山不转水转,张老师居然会流落到离她家十里地的宜陵中学来了。第二天,老奶奶怀着又惊又喜的心情随我来到宜中,见到了张老师。见面的情景自不必说。回家后,老奶奶又用旧衣服缝个布袋,装上一小布袋鸡蛋,托我捎给张老师。
这件事令我感慨良多,世界那么大,却又那么小;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真诚、善良、友情等美好的人性是不可泯灭的,无论你身处顺境或逆境。
二,游泳
在宜中读书的两年间,我们的物质生活是很清苦的,十大几岁的年轻人正在长身体,但家家户户生活都不宽裕,我等农村孩子更甚。在校伙食每天九两粮,第四节体育课,肚皮早已贴上后背了,与如今的孩子们比天壤之别。尽管如此,我们的校园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一个个求知若渴,学习氛围浓郁,各种课外活动也是搞得有声有色,学校每年组织运动会,举行各种球类和田径类比赛,培养同学们的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大家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校园内一片生机盎然。
记得那年为纪念毛主席横渡长江N年,学校组织高中班到新通扬运河游泳。同学们将毛主席巨幅画像固定在木梯上抬到河边放入河中,簇拥着毛主席画像游泳横渡新通扬运河。那时的新通扬运河河面宽阔,水流湍急,而我等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居然面无惧色,鸭子下水般踊跃跳入河中。我们好几个游泳爱好者甚至来来回回游了四个往返,全然不顾可能潜伏着的巨大危险。如今思之亦恐。
图文无关
若换成今天的高中生,断然不敢轻易下水;若换着今天的学校,就算借一百个胆子给校长,也不敢组织这样的活动。如今的孩子们娇生惯养,成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风吹浪打。人们常说:50后60后是中国最能吃苦的一代人。此言不假,我辈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天不怕地不怕的坚强意志得益于艰苦生活的磨练和学生时代老师的谆谆教诲。
宜中一别近五十年了,诸多轶事,宛如昨日,而宜中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将让我们受用一生。谢谢你,终身为父的老师;谢谢你,我的母校,宜中!